昂還,復為軍司大都督,統七十六都督,與行台侯景治兵于武牢。 御史中尉劉貴時亦率眾在北豫州,與昂小有忿爭,昂怒,鳴鼓會兵而攻之。 侯景與冀州刺史万俟受洛干救解乃止。 其俠氣凌物如此。 于時鮮卑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于昂。 高祖每申令三軍,常鮮卑語,昂若在列,則為華言。 昂嘗詣相府,掌門者不納,昂怒,引弓射之。 高祖知而不責。 元象元年,進封京兆郡公,邑一千戶。 與侯景等同攻獨孤如願于金墉城,周文帝率眾救之。 戰于邙陰,昂所部失利,左右分散,單馬東出,欲趣河陽南城,門閉不得入,遂為西軍所害,時年四十八。 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冀定滄瀛殷五州諸軍事、太師、大司馬、太尉公、錄尚書事、冀州刺史,謚忠武。 子突騎嗣,早卒。 世宗復召昂諸子,親簡其第三子道豁嗣。 皇建初,追封昂永昌王。 道豁襲,武平末,開府儀同三司。 入周,授儀同大將軍。 開皇中,卒於黃州刺史。 季式,字子通,乾第四弟也。 亦有膽氣。 中興初,拜鎮遠將軍、正員郎,遷衛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尋加散騎常侍,領主衣都統。 太昌初,除尚食典禦。 天平中,出為濟州刺史。 山東舊賊劉盤陀、史明曜等攻劫道路,剽掠村邑,齊、兗、青、徐四州患之,歷政不能討。 季式至,皆破滅之。 尋有濮陽民杜靈椿等攻城剽野,聚眾將萬人,季式遣騎三百,一戰擒之。 又陽平路叔文徒黨緒顯等立營柵為亂,季式討平之。 又有群賊破南河郡,季式遣兵臨之,應時斬戮。 自茲以後,遠近清晏。 季式兄弟貴盛,並有勛于時,自領部曲千餘人,馬八百匹,戈甲器仗皆備,故凡追督賊盜,多致克捷。 有客嘗謂季式曰:「濮陽、陽平乃是畿內,既不奉命,又不侵境,而有何急,遣私軍遠戰?萬一失脫,豈不招罪?」季式曰:「君言何不忠之甚也!我與國義同安危,豈有見賊不討之理?且賊知台軍卒不能來,又不疑外州有救,未備之間,破之必矣。 兵尚神速,何得後機,若以獲罪,吾亦無限。 」 元象中,西寇大至。 高祖親率三軍以禦之,陣于邙北,師徒大敗,河中流屍相繼,敗兵首尾不絶。 人情騷動,謂世事艱難。 所親部曲請季式曰:「今日形勢,大事去矣,可將腹心二百騎奔梁,既得避禍,不失富貴。 何為坐受死也?」季式曰:「吾兄弟受國厚恩,與高王共定天下,一旦傾危,亡去不義。 若社稷顛覆,當背城死戰,安能區區偷生苟活!」是役也,司徒歿焉。 入為散騎常侍。 興和中,行晉州事。 解州,仍鎮永安戍。 高慎以武牢叛,遣信報季式。 季式得書驚懼,既狼狽奔告高祖。 高祖嘉其至誠,待之如舊。 武定中,除侍中,尋加冀州大中正,時世宗先為此任,啟以回授。 為都督,從清河公岳破蕭明於寒山,敗侯景于渦陽。 還,除衛尉卿。 復為都督,從清河公攻王思政于潁川,拔之。 以前後功加儀同三司。 天保初,封乘氏縣子。 仍為都督,隨司徒潘樂征討江、淮之間。 為私使樂人于邊境交易,還京,坐被禁止,尋而赦之。 四年夏,發疽卒,年三十八。 贈侍中、使持節、都督滄冀州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謚曰恭穆。 季式豪率好酒,又恃舉家勛功,不拘檢節。 與光州刺史李元忠生平游款,在濟州夜飲,憶元忠,開城門,令左右乘驛持一壺酒往光州勸元忠。 朝廷知而容之。 兄慎叛後,少時解職。 黃門郎司馬消難,左仆射子如之子,又是高祖之婿,勢盛當時。 因退食暇,尋季式與之酣飲。 留宿旦日,重門並閉,關籥不通。 消難固請云:「我是黃門郎,天子侍臣,豈有不參朝之理?且已一宿不歸,家君必當大怪。 今若又留我狂飲,我得罪無辭,恐君亦不免譴責。 」 季式曰:「君自稱黃門郎,又言畏家君怪,欲以地勢脅我邪?高季式死自有處,實不畏此。 」 消難拜謝請出,終不見許。 酒至,不肯飲。 季式云:「我留君盡興,君是何人,不為我痛飲。 」 命左右索車輪括消難頸,又索一輪自括頸,仍命酒引滿相勸。 消難不得已,欣笑而從之,方乃俱脫車輪,更留一宿。 是時失消難兩宿,莫知所在,內外驚異。 及消難出,方具言之。 世宗在京輔政,白魏帝賜消難美酒數石,珍羞十輿,並令朝士與季式親狎者,就季式宅宴集。 其被優遇如此。 翼長兄子永樂、次兄子延伯,並和厚有長者稱,俱從翼舉義。 永樂官至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冀州大中正,出為博陵太守,以民事不濟,自殺。 贈使持節、督滄冀二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冀州刺史。 子長命,本自賤出,年二十餘始被收舉。 猛暴好殺,然亦果于戰鬥。 初于大夏門拒爾朱世隆,以功累遷左光祿大夫。 高祖遙授長命雍州刺史,封沮陽鄉男,一百戶。 尋進封鄢陵縣伯,增二百戶,武定中,隨儀同劉豐討侯景,為景所殺。 贈冀州刺史。 延伯歷中散大夫、安州刺史,封萬年縣男,邑二百戶。 天保初,加征西將軍,進爵為子。 卒,贈太府少卿。 自昂初以豪俠立名,為之羽翼者,呼延族、劉貴珍、劉長狄、東方老、劉士榮、成五彪、韓願生、劉桃棒;隨其建義者,李希光、劉叔宗、劉孟和。 並仕宦顯達。 孟和名協,浮陽饒安人也。 孟和少好弓馬,率性豪俠。 幽州刺史劉靈助之起兵也,孟和亦聚眾附昂兄弟,昂遙應之。 第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齊書》
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