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格方面來看,盛唐氣象,往往貴在雄渾,一氣呵成。 而中晚唐作品則講究用意用筆的曲折,以耐人尋味見長。 象這二首中,「夢裡」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迴環曲折,方將思婦的心情極細緻地表達出來。 「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寫法,出於讀者意料之外。 特別是加深了主題,豐富了內涵。 二首均有聲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 用字亦有講究。 如用一「藹」字,表現月光深暗,創造氛圍。 用一「靜」字,顯示夜空的冷寂,並襯托出下面的「鴻聲」清晰,女主人公則惟聞此聲,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滿腔心事。 (錢仲聯 徐永端) 秋思贈遠二首 秋思贈遠二首 王涯 當年只自守空帷,夢裡關山覺別離。 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厭攀楊柳臨清閣,閒采芙蕖傍碧潭。 走馬台邊人不見,拂雲堆畔戰初酣。 這二首詩,描寫了詩人對妻子真摯專一的愛情,文筆洗煉,意境明朗,親切感人,向為人們稱道。 開頭兩句,前句說了「當年」,後句便含「至今」之意。 「只自」是唐人口語,作「獨白」講,句中含有甘心情願的意味。 意思是:當年自己就立下心願,與妻離別後,甘自獨守空帷;幾年來,常常是「夢裡關山」——歷盡千山萬水,和妻子相會,但醒來卻發覺兩人仍處在別離之中。 上句寫宿志兼點處境,下句寫夢幻兼訴情思,表現出詩人懷念妻子的深情。 相傳王涯對妻子情篤,雖做高官而「不蓄妓妾」(《唐才子傳》),讀他的這首詩,更覺其情真意切了。 後兩句,上句說「不見鄉書」,下句道「唯看新月」,從這對舉成文的語氣裡,顯示了詩人對家書的時時渴望;他該多麼想望能象古代傳說那樣,突見雁足之上,繫著妻子的信啊!鄉書不見,唯見新月,一個「唯」字,寫出了詩人無可奈何的悵惘。 詩人對月懷人,浮想聯翩,彷彿那彎彎新月就象嬌妻的蛾眉。 短短四句詩,卻寫得感情深,情態真,末句以景結情,更給人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的藝術美感。 從詩的內容看,第二首顯然是寫於穆宗朝詩人節度邊陲之際。 古人送別,常常折柳相贈,因此,楊柳便成了傷別的象徵。 詩開頭說,「厭攀楊柳臨清閣」,「厭」字一貫全句,「楊柳」觸起離思,自然厭之有理;官署中的「清閣」,有似送別時的長亭,因此臨清閣也令人傷情。 詩人極力想避開這離思之苦,可又怎麼能夠呢?你看,他避開了清閣楊柳而游清池,那明艷動人的芙蕖(即荷花)卻又向他笑了。 「閒采芙蕖傍碧潭」,一個「閒」字,刻畫出了詩人那種情不自禁的動作。 芙蓉如面,蓮步生春,詩人芙蕖在手,但彷彿跳入詩人眼帘的卻是螓首蛾眉,美目盼兮的嬌妻。 這離愁真是既苦且甜,既甜且苦,懊惱纏人啊!但詩人轉而又想,既有王命在身,自當以國事為重,於是筆鋒一轉,寫道:「走馬台邊人不見,拂雲堆畔戰初酣。 」「走馬台」係指漢時張敞「走馬章台街」之事。 拂雲堆,在朔方,代征戰之地。 這兩句說:嬌妻既在千里之外,想效張敞畫眉之事已不可能,而現在邊關多事,作為運籌帷幄的邊關統帥,應以國事為重,個人兒女之情暫且放一放吧!詩人極力要從思戀中解脫出來,恰是更深一層地表現了懷念妻子的縈繞之情;也是對久別的妻子的說明,完滿地表達了「秋思贈遠」的題意。 這首詩是情思纏綿與健美風格的有機結合。 前兩句詩人將思遠之情寫得深情綿邈,卒章處卻是開闊雄放。 纏綿與雄放,一般是難得相容的,但在詩人的筆下,卻達到了自然和諧的妙境,表現出詩人既富有感情又能正確對待的風度。 詩的個性就在於此,作品的可貴也在於此。 (傅經順) 劉郎浦口號 劉郎浦口號 呂溫 吳蜀成婚此水潯,明珠步障幄黃金。 誰將一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 這首詠史詩是作者經過劉郎浦時,聽說此地是三國時劉備到東吳迎親的地方,有所感觸而寫的。 詠史詩難在是議論而又不死於議論之下。 我們且看呂溫是怎樣解決這一難題的。 前二句:「吳蜀成婚此水潯,明珠步障幄黃金。 」初看時,上句是敘事,下句是想象中的物象,似乎沒有什麼議論在內。 據《三國志》記載,當時孫權對於劉備,既有戒心,又要結親,是包藏政治用心的。 這一點,周瑜說得很明白:「愚謂大計,宜徙(劉)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 」 可是作者寫詩,並沒有把史實簡單概括一下完事,而是借令人可以觸摸的藝術形象發表議論。 請看「明珠步障幄黃金」這句,既寫出孫劉結親時那種豪華場面:孫夫人使用的步障,是綴滿了明珠的;新婚夫婦居住的地方,連帷幄也用黃金來裝飾。 然而我們深入加以尋味,會發覺這種描寫,不僅僅是為了鋪敘結婚場面的豪華,還含有這種豪華所隱藏的政治用意。 不難看出,詩人把「史」和「詩」很好地統一起來了。 再看下面:「誰將一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分明是對孫權的嘲笑。 看來已顯出議論的面目了。 但是細看之下,它又和一般論史不同。 一般論史可以是這樣平直地寫:「劉備以天下事為重,不因一女子而易其志。 」說得準確,沒有味道。 這裡卻以唱嘆出之。 詩人發問道:誰會為了一個女子而看輕了天下呢?而孫權、周瑜居然想用來換取劉備鼎足三分的決心,結果又如何呢?寫來有頓挫之勢,饒有情致。 這是從側面取影,讓人們自己去尋思和領悟它的正面意思。 這樣,它同史論就有靈活與板滯的區別,不是死在議論之下了。 (劉逸生) 插田歌 插田歌 劉禹錫 連州城下,俯接村墟。 偶登郡樓,適有所感。 遂書其事為俚歌,以俟采詩者。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綫,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紵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 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 黃犬往複還,赤鷄鳴且啄。 路旁誰家郎,烏帽衫袖長。 自言上計吏,年幼離帝鄉。 田夫語計吏:“君家儂定諳。 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 ” 計吏笑致辭:“長安真大處, 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 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 這首樂府體詩歌寫於劉禹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期間。 詩以俚歌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 序文說希望中央派官吏來採集歌謡,明確表示他作詩的目的是諷諭朝政、匡正時闕。 中唐新樂府詩雖然大都有意倣傚樂府民歌通俗淺顯的風格,但象《插田歌》這樣富於民歌天然神韻的作品也並不多見。 這首詩將樂府長於敘事和對話的特點與山歌俚曲流暢清新的風格相結合,融進詩人善於諧謔的幽默感,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詩歌意境。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連州郊外的大好風光,在工整的構圖上穿插進活潑的動態:岡頭花草嶄齊,燕子穿梭飛舞,田埂筆直如綫,清水粼粼閃光。 農婦穿著白麻布做的衣裙,農夫披着綠草編的蓑衣,白裙綠衣與綠苗白水的鮮明色彩分外調和。 這幾句筆墨雖淡,卻渲染出南方水鄉濃郁的春天氣息。 第1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中》
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