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元元年,義兵起,絢舉郡以應高祖,身率敢勇三千人,私馬二百五十匹以從。 除西中郎南康王中兵參軍,加輔國將軍。 義師方圍張沖于郢城,曠日持久,東昏將吳子陽壁于加湖,軍鋒甚盛,絢隨王茂力攻屠之。 自是常領遊兵,有急應赴,斬獲居多。 天監元年,封南安縣男,邑三百戶。 除輔國將軍、竟陵太守。 魏圍梁州,刺史王珍國使請救,絢以郡兵赴之,魏軍退。 七年,司州三關為魏所逼,詔假絢節、武旅將軍,率眾赴援。 九年,遷假節、督北兗州緣淮諸軍事、振遠將軍、北兗州刺史。 及朐山亡徒以城降魏,絢馳遣司馬霍奉伯分軍據嶮。 魏軍至,不得越朐城。 明年,青州刺史張稷為土人徐道角所殺,絢又遣司馬茅榮伯討平之。 征驃騎臨川王司馬,加左驍騎將軍,尋轉硃衣直閣。 十三年,遷太子右衛率,甲仗百人,與領軍蕭景直殿內。 絢身長八尺,容貌絶倫,雖居顯官,猶習武藝。 高祖幸德陽殿戲馬,敕絢馬射,撫弦貫的,觀者悅之。 其日,上使畫工圖絢形,遣中使持以問絢曰:「卿識此圖不?」其見親如此。 時魏降人王足陳計,求堰淮水以灌壽陽。 足引北方童謡曰:「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為激溝,並灌鉅野澤。 」高祖以為然,使水工陳承伯、材官將軍祖芃視地形,咸謂淮內沙土漂輕,不堅實,其功不可就。 高祖弗納,發徐、揚人,率二十戶取五丁以築之。 假絢節、都督淮上諸軍事,並護堰作,役人及戰士,有眾二十萬。 于鐘離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築土,合脊于中流。 十四年,堰將合,淮水漂疾,輒複決潰,眾患之。 或謂江、淮多有蛟,能乘風雨決壞崖岸,其性惡鐵,因是引東西二冶鐵器,大則釜鬵,小則鋘鋤,數千萬斤,沉于堰所。 猶不能合,乃伐樹為井幹,填以巨石,加土其上。 緣淮百里內,岡陵木石,無鉅細必盡,負擔者肩上皆穿。 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聲相合。 高祖愍役人淹久,遣尚書右仆射袁昂、侍中謝舉假節慰勞之,並加蠲復。 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士卒死者十七八,高祖復遣賜以衣袴。 十一月,魏遣將楊大眼揚聲決堰,絢命諸軍撤營露次以待之。 遣其子悅挑戰,斬魏咸陽王府司馬徐方興,魏軍小卻。 十二月,魏遣其尚書仆射李曇定督眾軍來戰,絢與徐州刺史劉思祖等距之。 高祖又遣右衛將軍昌義之、太仆卿魚弘文、直閣曹世宗、徐元和相次距守。 十五年四月,堰乃成。 其長九里,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 夾之以堤,並樹杞柳,軍人安堵,列居其上。 其水清潔,俯視居人墳墓,瞭然皆在其下。 或人謂絢曰:「四瀆,天所以節宣其氣,不可久塞。 若鑿湫東注,則游波寬緩,堰得不壞。 」絢然之,開湫東注。 又縱反間于魏曰:「梁人所懼開湫,不畏野戰。 」魏人信之,果鑿山深五丈,開湫北注,水日夜分流,湫猶不減。 其月,魏軍竟潰而歸。 水之所及,夾淮方數百里地。 魏壽陽城戍稍徙頓于八公山,此南居人散就岡壟。 初,堰起於徐州界,刺史張豹子宣言于境,謂己必屍其事。 既而絢以他官來監作,豹子甚慚。 俄而敕豹子受絢節度,每事輒先諮焉,由是遂譖絢與魏交通,高祖雖不納,猶以事畢征絢。 尋以絢為持節、都督司州諸軍事、信武將軍、司州刺史,領安陸太守,增封二百戶。 絢還後,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長,堰悉壞決,奔流于海,祖芃坐下獄。 絢在州三年,大修城隍,號為嚴政。 十八年,征為員外散騎常侍,領長水校尉,與護軍韋睿、太子右衛率周舍直殿省。 普通元年,除衛尉卿,未拜,卒,時年五十七。 輿駕即日臨哭。 贈右衛將軍,給鼓吹一部。 賻錢十萬,布百匹。 謚曰壯。 絢寬和少喜懼,在朝廷,見人如不能言,號為長厚。 在省,每寒月見省官繿縷,輒遺以襦衣,其好施如此。 子悅嗣。 昌義之,歷陽烏江人也。 少有武干。 齊代隨曹虎征伐,累有戰功。 虎為雍州,以義之補防閣,出為馮翊戍主。 及虎代還,義之留事高祖。 時天下方亂,高祖亦厚遇之。 義師起,板為輔國將軍、軍主,除建安王中兵參軍。 時竟陵芊口有邸閣,高祖遣驅,每戰必捷。 大軍次新林,隨王茂于新亭,並硃雀航力戰,斬獲尤多。 建康城平,以為直閣將軍、馬右夾轂主。 天監元年,封永豊縣侯,邑五百戶。 除驍騎將軍。 出為盱眙太守。 二年,遷假節、督北徐州諸軍事、輔國將軍、北徐州刺史,鎮鐘離。 魏寇州境,義之擊破之。 三年,進號冠軍將軍,增封二百戶。 第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梁書》
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