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高帝為驃騎將軍輔政,選朏為長史,敕與河南褚炫、濟陽江斅、彭城劉俁俱入侍宋帝,時號為天子四友。 續拜侍中,並掌中書、散騎二省詔冊。 高帝進太尉,又以朏為長史,帶南東海太守。 高帝方圖禪代,思佐命之臣,以朏有重名,深所欽屬。 論魏、晉故事,因曰:「晉革命時事久兆,石苞不早勸晉文,死方慟哭,方之馮異,非知機也。 」朏答曰:「昔魏臣有勸魏武即帝位者,魏武曰:『如有用我,其為周文王乎!』晉文世事魏氏,將必身終北面;假使魏早依唐虞故事,亦當三讓彌高。 」帝不悅。 更引王儉為左長史,以朏侍中,領秘書監。 及齊受禪,朏當日在直,百僚陪位,侍中當解璽,朏佯不知,曰:「有何公事?」傳詔云:「解璽授齊王。 」朏曰:「齊自應有侍中。 」乃引枕臥。 傳詔懼,乃使稱疾,欲取兼人。 朏曰:「我無疾,何所道。 」遂朝服,步出東掖門,乃得車,仍還宅。 是日遂以王儉為侍中解璽。 既而武帝言于高帝,請誅朏。 帝曰:「殺之則遂成其名,正應容之度外耳。 」遂廢于家。 永明元年,起家拜通直散騎常侍,累遷侍中,領國子博士。 五年,出為冠軍將軍、義興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在郡不省雜事,悉付綱紀,曰:「吾不能作主者吏,但能作太守耳。 」視事三年,征都官尚書、中書令。 隆昌元年,復為侍中,領新安王師。 未拜,固求外出。 仍為征虜將軍、吳興太守,受召便述職。 時明帝謀入嗣位,朝之舊臣皆引參謀策。 朏內圖止足,且實避事。 弟綍,時為吏部尚書。 朏至郡,致綍數斛酒,遺書曰:「可力飲此,勿豫人事。 」朏居郡每不治,而常務聚斂,眾頗譏之,亦不屑也。 建武四年,詔征為侍中、中書令,遂抗表不應召。 遣諸子還京師,獨與母留,築室郡之西郭。 明帝下詔曰:「夫超然榮觀,風流自遠;蹈彼幽人,英華罕值。 故長揖楚相,見稱南國;高謝漢臣,取貴良史。 新除侍中、中書令朏,早藉羽儀,夙標清尚,登朝樹績,出守馳聲。 遂斂跡康衢,拂衣林沚,抱箕潁之餘芳,甘憔悴而無悶。 撫事懷人,載留欽想。 宜加優禮,用旌素概。 可賜床帳褥席,俸以卿祿,常出在所。 」時國子祭酒廬江何胤亦抗表還會稽。 永元二年,詔征朏為散騎常侍、中書監,胤為散騎常侍、太常卿,並不屈。 三年,又詔征朏為侍中、太子少傅,胤散騎常侍、太子詹事。 時東昏皆下在所,使迫遣之,值義師已近,故並得不到。 及高祖平京邑,進位相國,表請朏、胤曰:「夫窮則獨善,達以兼濟。 雖出處之道,其揆不同,用舍惟時,賢哲是蹈。 前新除侍中、太子少傅朏,前新除散騎常侍、太子詹事、都亭侯胤,羽儀世冑,徽猷冠冕,道業德聲,康濟雅俗。 昔居朝列,素無宦情,賓客簡通,公卿罕預,簪紱未褫,而風塵擺落。 且文宗儒肆,互居其長;清規雅裁,兼擅其美。 並達照深識,預睹亂萌,見庸質之如初,知貽厥之無寄。 拂衣東山,眇絶塵軌。 雖解組昌運,實避昏時。 家膺鼎食,而甘茲橡艾;世襲青紫,而安此懸鶉。 自澆風肇扇,用南成俗,淳流素軌,餘烈頗存。 誰其激貪,功歸有道,康俗振民,朝野一致。 雖在江海,而勛同魏闕。 今泰運甫開,賤貧為恥;況乎久藴瑚璉,暫厭承明,而可得求志海隅,永追松子。 臣負荷殊重,參贊萬機,實賴群才,共成棟干。 思挹清源,取鏡止水。 愚欲屈居僚首,朝夕諮諏,庶足以翼宣寡薄,式是王度。 請並補臣府軍諮祭酒,朏加後將軍。 」並不至。 高祖踐阼,征朏為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胤散騎常侍、特進、右光祿大夫,又並不屈。 仍遣領軍司馬王果宣旨敦譬。 明年六月,朏輕舟出,詣闕自陳。 既至,詔以為侍中、司徒、尚書令。 朏辭腳疾不堪拜謁,乃角巾肩輿,詣雲龍門謝。 詔見于華林園,乘小車就席。 明旦,輿駕出幸朏宅,宴語盡歡。 朏固陳本志,不許;因請自還東迎母,乃許之。 臨發,輿駕復臨幸,賦詩餞別。 王人送迎,相望于道。 到京師,敕材官起府于舊宅,高祖臨軒,遣謁者于府拜授,詔停諸公事及朔望朝謁。 三年元會,詔朏乘小輿升殿。 其年,遭母憂,尋有詔攝職如故。 後五年,改授中書監、司徒、衛將軍,並固讓不受。 遣謁者敦授,乃拜受焉。 是冬薨于府,時年六十六。 輿駕出臨哭,詔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十萬,布百匹,蠟百斤。 贈侍中、司徒。 謚曰靖孝。 朏所著書及文章,並行于世。 子諼,官至司徒右長史,坐殺牛免官,卒於家。 次子絪,頗有文才,仕至晉安太守,卒官。 覽字景滌,朏弟綍之子也。 選尚齊錢唐公主,拜駙馬都尉、秘書郎、太子舍人。 高祖為大司馬,召補東閣祭酒,遷相國戶曹。 天監元年,為中書侍郎,掌吏部事,頃之即真。 覽為人美風神,善辭令,高祖深器之。 嘗侍座,受敕與侍中王暕為詩答贈。 其文甚工。 高祖善之,仍使重作,復合旨。 乃賜詩云:「雙文既後進,二少實名家;豈伊止棟隆,信乃俱國華。 」以母憂去職。 服闋,除中庶子,又掌吏部郎事,尋除吏部郎,遷侍中。 覽頗樂酒,因宴席與散騎常侍蕭琛辭相詆毀,為有司所奏。 高祖以覽年少不直,出為中權長史。 頃之,敕掌東宮管記,遷明威將軍、新安太守。 第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梁書》
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