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踐阼,便有志北略。 七年三月,詔曰:「河南,中國多故,湮沒非所,遺黎荼炭,每用矜懷。 今民和年豐,方隅無事,宜時經理,以固疆場。 可簡甲卒五萬,給右將軍到彥之,統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舟師入河;驍騎將軍段宏精騎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劉德武勁勇一萬,以相掎角;後將軍長沙王義欣可權假節,率見力三萬,監征討諸軍事。 便速備辦,月內悉發。 」先遣殿中將軍田奇銜命告燾:「河南舊是宋土,中為彼所侵,今當修復舊境,不關河北。 」燾大怒,謂奇曰:「我生頭髮未燥,便聞河南是我家地,此豈可得河南。 必進軍,今權當斂戍相避,須冬行地淨,河冰合,自更取之。 」 後將軍長沙王義欣出鎮彭城,總統群帥,告司、兗二州曰: 夫王者之兵,以義德相濟,非徒疆理土地,恢廣經略,將以大庇蒼生,保全黎庶。 是以蒙踐霜雪,逾歷險難,匡國寧民,肅清四表。 昔我高祖武皇帝,誕膺明命,爰造區夏,內夷篡逆,外寧寇亂,靈武紛紜,雷動風舉,響斬龍堆,聲浮雲、朔,陵天振地,拔山蕩海。 於是華域肅清,謳歌允集,王綱帝典,煥哉惟文,太和煙熅,流澤洋溢。 中葉諒暗,委政塚宰,黠虜乘釁,侵侮上國。 遂令司、兗良民,復蹈非所,周、鄭遺黎,重隔王化。 聖皇踐阼,重光開朗,明哲柔遠,以隆中興,遐夷慕義,雲騰波湧。 方將蹈德履信,被藝襲文,增修業統,作規于後,勤施洽于三方,惠和雍于北狄。 夫養魚者除其猵獺,育禽者去其豺狼,故智士研其慮,勇夫厲其節,嘉謀動蒼天,精氣貫辰緯。 莫府忝任,稟承廟算,剪爪明衣,誓不顧命,提吳、楚之勁卒,總八州之鋭士,紅旗絳天,素甲奪日,虎步中原,龍超河渚。 興雲散雨,慰大旱之思;弔民伐罪,積後己之情。 師以順動,何征而不克,況乎遵養耆昧,綏復境土而已哉! 昔淮、泗初開,狡徒縱逸,王旅入關,群豎飆扇,襄邑之戰,素旗授首,半城之役,伏屍蔽野,支解體分,羽翼摧挫。 加以構難西虜,結怨黃龍,控弦熸滅,首尾逼畏,蜂屯蟻聚,假息旦夕,豈復能超蹈長河,以當堂堂之陳哉!夫順從貴速,歸德惡晚,賞褒先附,威加後服。 是以秦、趙覊旅,披棒委誠,施紱乘軒,剖符州郡。 慕容、姚泓,恃強作禍,提挈萬里,卒嬰鈇鉞。 皆目前之誠驗,往世之所知也。 聖上明發愛恤,以道懷二州士民,若能審決安危,翻然革面,率其支黨,歸投軍門者,當表言天台,隨才敘用。 如其迷心不悛,竄首巢穴,長圍既周,臨沖四至,雖欲壺漿厥篚,其可得乎?幸加三思,詳擇利害。 彥之進軍,虜悉斂河南一戍歸河北。 太祖以前征虜司馬、南廣平太守尹沖為督司雍並三州豫州之潁川兗州之陳留二郡諸軍事、奮威將軍、司州刺史,戍虎牢。 十一月,虜大眾南渡河,彥之敗退,洛陽、滑台、虎牢諸城併為虜所沒。 尹沖及司馬滎陽太守崔模抗節不降,投塹死。 沖字子順,天水冀人也。 先為姚興吏部郎,與興子廣平公弼結黨,欲傾興太子泓;泓立,沖與弟弘俱逃叛南歸。 至是追贈前將軍。 太祖與江夏王義恭書曰:「尹沖誠節志概,繼蹤古烈,以為傷惋,不能已已。 」 上以滑台戰守彌時,遂至陷沒,乃作詩曰: 逆虜亂疆埸,邊將嬰寇仇。 堅城效貞節,攻戰無暫休。 覆沈不可拾,離機難復收。 勢謝歸涂單,于焉見幽囚。 烈烈制邑守,捨命蹈前修。 忠臣表年暮,貞柯見嚴秋。 楚莊投袂起,終然報強仇。 去病辭高館,卒獲舒國憂。 戎事諒未殄,民患焉得瘳。 撫劍懷感激,志氣若雲浮。 願想凌扶搖,弭旆拂中州。 爪牙申威靈,帷幄騁良籌。 華裔混殊風,率土浹王猷。 惆悵懼遷逝,北顧涕交流。 其後,燾又遣使通好,並求婚姻,太祖每依違之。 十七年,燾號太平真君元年。 十九年,虜鎮東將軍武昌王宜勒庫莫提移書益、梁二州,往伐仇池,侵其附屬,而移書越詣徐州曰: 我大魏之興,德配二儀,與造化並立。 夏、殷以前,功業尚矣,周、秦以來,赫赫堂堂,垂耀先代。 逮我烈祖,重之聖明,應運龍飛,廓清燕、趙。 聖朝承王業之資,奮神武之略,遠定三秦,西及蔥嶺,東平遼碣,海隅服從,北暨鐘山,萬國納貢,威風所扇,想彼朝野,備聞威德。 往者劉、石、苻、姚,遞據三郡,司馬琅邪,保守揚、越,綿綿連連,綿歷年紀。 數窮運改,宋氏受終,仍晉之舊,遠通聘享。 故我朝庭解甲,息心東南之略,是為不欲違先故之大信也。 而彼方君臣,苞藏禍心,屢為邊寇。 去庚午年,密結赫連,侵我牢、洛,致師徒喪敗,舉軍囚俘。 我朝庭仁弘,不窮人之非,不遂人之過,與彼交和,前好無改。 昔南秦王楊玄識達天運,于大化未及之前,度越赫連,遠歸忠款。 玄既即世,弟難當忠節愈固,上請納女,連婚宸極,任土貢珍,自比內郡,漢南白雉,登俎禦羞,朝庭嘉之,授以專征之任。 不圖彼朝計疆場之小疵,不相關移,竊興師旅,亡我賓屬。 難當將其妻子,及其同義,告敗關下。 聖朝憮然,顧謂群臣曰:「彼之違信背和,與牢、洛為三,一之為甚,其可再乎。 是若可忍,孰不可忍!」是以分命吾等磬聲之臣,助難當報復。 第4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4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