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佃夫、王道隆、楊運長並執權柄,亞於人主。 巢、戴大明之世方之蔑如也。 嘗值正旦應合朔,尚書奏遷元會,佃夫曰:「元正慶會,國之大禮,何不遷合朔日邪?」其不稽古如此。 大通貨賄,凡事非重賂不行。 人有餉絹二百匹,嫌少,不答書。 宅舍園池,諸王邸第莫及。 妓女數十,藝貌冠絶當時,金玉錦繡之飾,宮掖不逮也。 每制一衣,造一物,京邑莫不法效焉。 于宅內開瀆,東出十許裡,塘岸整潔,泛輕舟,奏女樂。 中書舍人劉休嘗詣之,值佃夫出行,中路相逢,要休同反;就席,便命施設,一時珍羞,莫不畢備。 凡諸火劑,並皆始熟,如此者數十種。 佃夫嘗作數十人饌,以待賓客,故造次便辦,類皆如此,雖晉世王、石,不能過也。 泰始初,軍功既多,爵秩無序,佃夫仆從附隷,皆受不次之位。 捉車人虎賁中郎,傍馬者員外郎。 朝士貴賤,莫不自結,而矜傲無所降意,入其室者,唯吳興沈勃、吳郡張澹數人而已。 泰豫元年,除寧朔將軍、淮南太守,遷驍騎將軍,尋加淮陵太守。 太宗晏駕,後廢帝即位,佃夫權任轉重,兼中書通事舍人,加給事中、輔國將軍,余如故。 欲用張澹為武陵郡,衛將軍袁粲以下皆不同,而佃夫稱敕施行,粲等不敢執。 元徽三年,遷黃門侍郎,領右衛將軍,太守如故。 明年,改領驍騎將軍。 其年,遷使持節、督南豫州諸軍事、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歷陽太守,猶管內任。 以平建平王景素功,增邑五百戶。 時廢帝猖狂,好出遊走,始出宮,猶整羽儀,引隊仗;俄而棄部伍,單騎與數人相隨,或出郊野,或入市廛,內外莫不懼憂。 佃夫密與直閣將軍申伯宗、步兵校尉硃幼、于天寶謀共廢帝,立安成王。 五年春,帝欲往江乘射雉。 帝每北出,常留隊仗在樂游苑前,棄之而去。 佃夫欲稱太后令喚隊仗還,閉城門,分人守石頭、東府,遣人執帝廢之,自為揚州刺史輔政。 與幼等已成謀,會帝不成向江乘,故其事不行。 于天寶因以其謀告帝,帝乃收佃夫、幼、伯宗于光祿外部,賜死。 佃夫、幼罪止身,其餘無所問。 佃夫時年五十一。 幼,泰始初為外監,配張永諸軍征討,有濟辦之能,遂官涉三品,為奉朝請、南高平太守,封安浦縣侯,食邑二百戶。 于天寶,其先胡人,預竹林堂功。 元徽中,自陳功勞,求加封爵,乃封為鄂縣子,食邑二百戶。 發佃夫之謀,以為清河太守,右軍將軍。 升明元年,出為山陽太守。 齊王以其反覆,賜死。 壽寂之,泰始初,以軍功增邑二百戶。 為羽林監,遷太子屯騎校尉,尋加寧朔將軍、南泰山太守。 多納貨賄,請謁無窮,有一不從,切齒罵詈,常云:「利刀在手,何憂不辦。 」鞭尉吏,斫邏將。 七年,為有司所奏,徙送越州,行至豫章,謀欲逃叛,乃殺之。 姜產之,泰始初,以軍功增邑二百戶。 為晉平王休祐驃騎中兵參軍,龍驤將軍、南濟陰太守。 三年北伐,與虜戰,軍敗見殺。 追贈左軍將軍,太守如故。 李道兒,臨淮人。 本為湘東王師,稍至湘東國學官令。 太宗即位,稍進至員外散騎侍郎,淮陵太守。 泰始二年,兼中書通事舍人,轉給事中。 四年,病卒。 王道隆,吳興烏程人。 兄道迄,涉學善書,形貌又美,吳興太守王韶之謂人曰:「有子弟如王道迄,無所少。 」始興王浚以為世子師。 以書補中書令史。 道隆亦知書,為主書書吏,漸至主書。 世祖使傳命,失旨,遣出,不聽復入六門。 太宗鎮彭城,以補典簽,署內監。 及即位,為南台侍御史,稍至員外散騎侍郎,南蘭陵太守。 泰始二年,兼中書通事舍人。 以破晉陵功,增邑百戶,並前六百戶。 五年,出侍東宮,復兼中書通事舍人。 後廢帝即位,自太子翊軍校尉遷右軍將軍,太守、兼舍人如故。 道隆為太宗所委,過于佃夫,和謹自保,不妄毀傷人。 執權既久,家產豐積,豪麗雖不及佃夫,而精整過之。 元徽二年,太尉桂陽王休范奄至新亭,佃夫留守殿內,而道隆領羽林精兵向硃雀門。 時賊已至航南,道隆忽召鎮軍將軍劉勔于石頭,勔至,命開航,道隆怒曰:「賊至但當急擊,寧可開航自弱邪!」勔不敢復言。 催勔進戰,勔度航便敗,賊乘勝徑進,道隆棄眾走向台,所乘馬連聳跼不肯前,遂為賊兵及,見殺。 事平,車駕臨哭,贈輔國將軍、益州刺史。 子法貞嗣。 齊受禪,國除。 楊運長,宣城懷安人。 初為宣城郡吏,太守范曄解吏名。 素善射,太宗初為皇子,出運長為射師。 性謹慤,為太宗所委信。 及即位,親遇甚厚,與佃夫、道隆、李道兒等並執權要,稍至員外散騎侍郎,南平昌太守。 泰始七年,出侍東宮。 後廢帝即位,與佃夫俱兼通事舍人,加龍驤將軍,轉給事中。 以平桂陽王休范功,封南城縣子,食邑八百戶。 元徽三年,自安成王車騎中兵參軍,遷後軍將軍,兼舍人如故。 運長質木廉正,治身甚清,不事園宅,不受餉遺,而凡鄙無識知,唯與寒人潘智、徐文盛厚善,動止施為,必與二人量議。 文盛為奉朝請,預平桂陽王休范,封廣晉縣男,食邑四百戶。 順帝即位,出運長為寧朔將軍、宣城太守,尋去郡還家。 沈攸之反,運長有異志,齊王遣驃騎司馬崔文仲討誅之。 第49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4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