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臣曰:漢世士務治身,故忠孝成俗,至乎乘軒服冕,非此莫由。 晉、宋以來,風衰義缺,刻身厲行,事薄膏腴。 若夫孝立閨庭,忠被史策,多發溝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 以此而言聲教,不亦卿大夫之恥乎! 列傳第五十二 良吏 高祖起自匹庶,知民事艱難,及登庸作宰,留心吏職,而王略外舉,未遑內務。 奉師之費,日耗千金,播茲寬簡,雖所未暇,而絀華屏欲,以儉抑身,左右無幸謁之私,閨房無文綺之飾,故能戎車歲駕,邦甸不憂。 太祖幼而寬仁,入纂大業,及難興陝方,六戎薄伐,命將動師,經略司、兗,費由府實,役不及民。 自此區宇宴安,方內無事,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莫歸,自事而已。 守宰之職,以六期為斷,雖沒世不徙,未及曩時,而民有所繫,吏無苟得。 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于時可免。 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謡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 暨元嘉二十七年,北狄南侵,戎役大起,傾資掃蓄,猶有未供,於是深賦厚斂,天下騷動。 自茲至于孝建,兵連不息,以區區之江東,地方不至數千里,戶不盈百萬,薦之以師旅,因之以凶荒,宋氏之盛,自此衰矣。 晉世諸帝,多處內房,朝宴所臨,東西二堂而已。 孝武末年,清暑方構,高祖受命,無所改作,所居唯稱西殿,不制嘉名;太祖因之,亦有合殿之稱。 及世祖承統,制度奢廣,犬馬余菽粟,土木衣綈綉,追陋前規,更造正光、玉燭、紫極諸殿。 雕欒綺節,珠窗網戶,嬖女幸臣,賜傾府藏,竭四海不供其欲,單民命未快其心。 太宗繼阼,彌篤浮侈,恩不恤下,以至橫流。 蒞民之官,遷變歲屬,灶不得黔,席未暇暖,蒲、密之化,事未易階。 豈徒吏不及古,民偽于昔,蓋由為上所擾,致治莫從。 今采其風跡粗著者,以為《良吏篇》雲。 王鎮之,字伯重,琅邪臨沂人,征士弘之兄也。 曾祖暠,晉驃騎將軍。 祖耆之,中書郎。 父隨之,上虞令。 鎮之初為琅邪王衛軍行參軍,出補剡、上虞令,並有能名。 內史謝輶請為山陰令,復有殊績。 遷衛軍參軍,本國郎中令,加寧朔將軍。 桓玄輔晉,以為大將軍錄事參軍。 時三吳饑荒,遣鎮之銜命賑恤,而會稽內史王愉不奉符旨,鎮之依事糾奏。 愉子綏,玄之外甥,當時貴盛,鎮之為所排抑,以母老求補安成太守。 及玄敗,玄將苻宏寇亂郡境,鎮之拒戰彌年,子弟五人,並臨陣見殺。 母憂去職,在官清潔,妻子無以自給,乃棄家致喪還上虞舊基。 畢,為子標之求安復令,隨子之官。 服闋,為征西道規司馬、南平太守。 徐道覆逼江陵,加鎮之建威將軍,統檀道濟、到彥之等討道覆,以不經將帥,固辭,不見聽。 既而前軍失利,白衣領職,尋複本官。 以討道覆功,封華容縣五等男,征廷尉。 晉穆帝何皇后山陵,領將作大匠。 遷御史中丞,秉正不撓,百僚憚之。 出為使持節、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高祖謂人曰:「王鎮之少著清績,必將繼美吳隱之。 嶺南之弊,非此不康也。 」在鎮不受俸祿,蕭然無所營。 去官之日,不異始至。 高祖初建相國府,以為諮議參軍,領錄事。 善於吏職,嚴而不殘。 遷宋台祠部尚書。 高祖踐阼,鎮之以腳患自陳,出為輔國將軍、琅邪太守,遷宣訓衛尉,領本州大中正。 永初三年,卒官,時年六十六。 弟弘之,在《隱逸傳》。 杜慧度,交趾硃鸘人也。 本屬京兆。 曾祖元,為寧浦太守,遂居交趾。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遜父子勇壯有權力,威制交土,聞刺史騰遁之當至,分遣二子斷遏水陸津要。 瑗收眾斬遜,州境獲寧。 除龍驤將軍。 遁之在州十餘年,與林邑累相攻伐。 遁之將北還,林邑王范胡達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圍州城。 時遁之去已遠,瑗與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設權策,累戰,大破之。 追討于九真、日南。 連捷,故胡達走還林邑。 乃以瑗為龍驤將軍、交州刺史。 義旗進號冠軍將軍。 盧循竊據廣州,遣使通好,瑗斬之。 義熙六年,年八十四,卒,追贈右將軍,本官如故。 慧度,瑗第五子也。 初為州主簿,流民督護,遷九真太守。 瑗卒,府州綱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曠職,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辭不就。 七年,除使持節、督交州諸軍事、廣武將軍、交州刺史。 詔書未至,其年春,盧循襲破合浦,徑向交州。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石碕,交戰,禽循長史孫建之。 循雖敗,餘黨猶有三千人,皆習練兵事。 李子遜李弈、李脫等奔竄石碕,盤結俚、獠,各有部曲。 循知弈等與杜氏有怨,遣使招之,弈等引諸俚帥眾五六千人,受循節度。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軍入城乃食。 慧度悉出宗族私財,以充勸賞。 弟交趾太守慧期、九真太守章民並督率水步軍,慧度自登高艦,合戰,放火箭雉尾炬,步軍夾兩岸射之。 循眾艦俱然,一時散潰,循中箭赴水死。 斬循及父嘏,並循二子,親屬錄事參軍阮靜、中兵參軍羅農夫、李脫等,傳首京邑。 封慧度龍編縣侯,食邑千戶。 第47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4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