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晉熙太守閻湛之據郡同逆,至是沈靈寵自廬江攻之。 湛之未知尋陽已敗,固守不降。 靈寵乃取諸將破劉胡文書置車中,攻城偽敗,棄車而走。 湛之得書大駭,其夜奔逃。 十一月,常珍奇乞降,慮不見納,又求救于索虜。 太宗即以珍奇為司州刺史,領汝南、新蔡二郡太守。 虜亦遣偽帥張窮奇騎萬匹救之。 十二月,虜至汝南,珍奇開門納虜,淮西七縣民並連營南奔,劉順亦棄虜歸順。 南賊降者,太宗並送琰城下,令與城內交言,由是人情沮喪。 琰將降,先送休祐內人出城,然後開門。 時琰有疾,以板自輿,與諸將帥面縛請罪。 勔並撫宥,無所誅戮,自將帥以下,財物資貨,皆以還之,纖毫無所失。 虜騎救琰,至師水,聞城陷,乃破義陽,殺掠數千人而去。 垣式寶尋復反叛,投常珍奇。 以平琰功,劉懷珍封艾縣侯,食邑四百戶,垣閎樂鄉縣侯,孟次陽攸縣子,王廣之蒲圻縣子,陳顯達彭澤縣子,呂安國鐘武縣子,食邑各三百戶,黃回葛陽縣男,食邑二百戶。 送琰及偽節還京都。 久之,為王景文鎮南諮議參軍,兼少府。 泰豫元年,除少府,加給事中。 後廢帝元徽元年,卒,時年五十九。 琰性和雅靜素,寡嗜欲,諳前世舊事,事兄甚謹,少以名行見稱。 在壽陽被攻圍積時,為城內所懷附。 揚州刺史王景文、征西將軍蔡興宗、司空褚淵,並與之友善雲。 史臣曰:夫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蓋以類得之也。 昔啟方說主,跡表遺親,鄧攸淳行,愛兼猶子,雖稟分參差,情紀難一,而均薄等厚,未之或偏。 惠開親禮雖篤,弟隙尤著,方寸之內,孝友異情,險于山川,有驗于此也。 列傳第四十八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薛安都,河東汾陰人也。 世為強族,同姓有三千家。 父廣,為宗豪,高祖定關、河,以為上黨太守。 安都少以勇聞,身長七尺八寸,便弓馬。 索虜使助秦州刺史北賀汨擊反胡白龍子,滅之。 由是為偽雍、秦二州都統,州各有刺史,都統總其事。 元嘉二十一年,索虜主拓跋燾擊芮芮大敗,安都與宗人薛永宗起義,永宗營汾曲,安都襲得弘農。 會北地人蓋吳起兵,遂連衡相應。 燾自率眾擊永宗,滅其族,進擊蓋吳。 安都料眾寡不敵,率壯士辛靈度等,棄弘農歸國。 太祖延見之,求北還構扇河、陝,招聚義眾。 上許之,給錦百匹,雜繒三百匹。 復襲弘農,虜已增戍,城不可克,蓋吳又死,乃退還上洛。 世祖鎮襄陽,板為揚武將軍、北弘農太守。 虜漸強盛,安都乃歸襄陽。 從叔沈亦同歸國,官至綏遠將軍、新野太守。 二十七年,隨王誕版安都為建武將軍,隨柳元景向關、陝,率步騎居前,所向克捷,事在元景傳。 軍還,誕版為後軍行參軍。 二十九年,除始興王浚征北行參軍,加建武將軍。 魯爽向虎牢,安都復隨元景北出,即據關城,期俱濟河取蒲阪。 會爽退,安都復率所領隨元景引還。 仍伐西陽五水蠻。 世祖伐逆,轉參軍事,加寧朔將軍,領馬軍,與柳元景俱發。 四月十四日,至硃雀航,橫矛瞋目,叱賊將皇甫安民等曰:「賊弒君父,何心事之!」世祖踐阼,除右軍將軍。 五月四日,率所領騎為前鋒,直入殿庭。 賊尚有數百人,一時奔散。 以功封南鄉縣男,食邑五百戶。 安都從征關、陝,至臼口,夢仰頭視天,正見天門開,謂左右曰:「汝見天門開不?」至是嘆曰:「夢天開,乃中興之象邪!」 從弟道生,亦以軍功為大司馬參軍。 犯罪,為秣陵令庾淑之所鞭。 安都大怒,乃乘馬從數十人,令左右執槊,欲往殺淑之。 行至硃雀航,逢柳元景。 元景遙問:「薛公何處去?」安都躍馬至車後曰:「小子庾淑之鞭我從弟,今詣往刺殺之。 」元景慮其不可駐,乃紿之曰:「小子無宜適,卿往與手,甚快。 」安都既回馬,復追呼之:「別宜與卿有所論。 」令下馬入車。 既入車,因責讓之曰:「卿從弟服章言論,與寒細不異,雖復人士,庾淑之亦何由得知?且人身犯罪,理應加罰,卿為朝廷勛臣,宜崇奉法憲,雲何放恣,輒欲于都邑殺人?非唯科律所不容,主上亦無辭以相宥。 」因載之俱歸,安都乃止。 其年,以憚直免官。 孝建元年,復除左軍將軍。 二月,魯爽反叛,遣安都及冗從仆射鬍子反、龍驤將軍宗越率步騎據歷陽。 爽遣將鄭德玄戍大峴,德玄使前鋒楊胡與輕兵向歷陽。 安都遣宗越及歷陽太守程天祚逆擊破之,斬胡與及其軍副。 德玄復使其司馬梁嚴屯峴東,安都幢主周文恭晨往偵候,因而襲之,悉禽;賊未敢進。 世祖詔安都留三百人守歷陽,渡還採石,遷輔國將軍、竟陵內史。 四月,魯爽使弟瑜率三千人出小峴,爽尋以大眾阻大峴。 又遣安都步騎八千度江,與歷陽太守張幼緒等討爽。 安都軍副建武將軍譚金率數十騎挑戰,斬其偏帥。 幼緒恇怯,輒引軍退還,安都復還歷陽。 臧質久不至,世祖復遣沈慶之濟江督統諸軍。 爽軍食少,引退,慶之使安都率輕騎追之;四月丙戌,及爽于小峴,爽自與腹心壯騎繼後。 譚金先薄之,不能入,安都望見爽,便躍馬大呼,直往刺之,應手而倒,左右范雙斬爽首。 爽累世梟猛,生習戰陳,咸雲萬人敵。 安都單騎直入,斬之而反,時人皆云關羽之斬顏良,不是過也。 進爵為侯,增邑五百戶,並前千戶。 第4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4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