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以回終為禍亂,乃上表曰:「黃回出自廝伍,本無信行,仰值泰始,謬被驅馳,階藉風雲,累叨顯伍。 及沈攸之作逆,事切戎機,臣暗於知人,冀其搏噬,遣統前鋒,竟不接刃。 軍至郢城,乘威迫肋,陵掠所加,必先尊貴。 武陵王馬器服咸被虜奪,城內文武,剝剔靡遺。 及至還都,縱恣彌甚,先朝禦服,猶有二輿,弓劍遺思,尚在車府。 回遂啟求,以擬私用,僭侮無厭,罔顧天極。 又廣納逋亡,多受劫盜,親信此等,併為爪牙。 觀其凶狡,憂在不測,惡積罪著,非可含忍,應加剷除,以明國憲。 尋其釁狀,實宜極法,但嘗經將帥,微有塵露,罪疑從輕,事炳前策,請在降減,特原余嗣。 臣過荷隆寄,言必罄誠,謹陳管穴,式遵弘典,伏願聖明,特垂允鑒。 臣思不出位,誠昧甄才,追言既往,伏增慚恧。 」詔曰:「黃回擢自凡豎,夙負疵釁,貰以憲綱,收基搏噬。 雖勤效累著,而屢懷干紀。 新亭背叛,投拜寇場,異規既扇,廟律幾殆,幸得張敬兒提戈直奮,元惡受戮。 及景素結逆,履霜歲久,乃密通音譯,潛送器杖,氛沴克霽,狡謀方顯。 每存容掩,冀能悛革,故裂茅升爵,均榮勛寵。 凶詖有本,險慝滋深,構誘敬兒,志相攻陷,悖圖未遂,很戾彌甚。 近軍次郢鎮,劫逼府主,兼挾私計,多所征索,主局咨疑,便加捶楚,專肆暴慢,罔顧彞則。 膺牧西蕃,徽賁惟厚,曾不知感,猶懷忿怨。 李安民述任河、濟,星管未周,貪據襟要,苦祈回奪。 黷謁弗已,叨侈無度,遂請求禦輿,僭擬私飾。 又招萃賊黨,初不啟聞,傷風蠹化,莫此之甚。 宜明繩裁,肅正刑書,便收付廷尉,依法窮治。 」 回死時,年五十二。 子僧念,尚書左民郎,竟陵相,未發,從誅。 回既貴,祗事戴明寶甚謹,言必自名。 每至明寶許,屏人獨進,未嘗敢坐。 躬至帳下及入內,料檢有無,隨乏供送,以此為常。 先是,王藴為湘州,潁川庾佩玉為藴寧朔府長史、長沙內史。 藴去職,南中郎將、湘州刺史南陽王翙未之任,權以佩玉行府州事。 先遣中兵參軍、臨湘令韓幼宗領軍戍防湘州,與佩玉共事,不美。 及沈攸之為逆,佩玉、幼宗各不相信,幼宗密圖,佩玉知其謀,襲殺幼宗。 回至郢州,遣輔國將軍任候伯行湘州事,候伯以佩玉兩端,輒殺之。 湘州刺史呂安國之鎮,齊王使安國誅候伯。 彭文之,泰山人也。 以軍功稍至龍驤將軍。 討建平王景素功,封葛陽縣男,食邑三百戶。 順帝初,為輔國將軍、左軍將軍、南濮陽太守、直閣,領右細杖蕩主。 沈攸之平後,齊王收之下獄,賜死。 孫曇瓘,吳郡富陽人也。 驍果有氣力,以軍功稍進,至是為寧朔將軍、越州刺史。 于石頭叛走,逃竄經時,後於秣陵縣禽獲,伏誅。 回同時為將者,臨淮任農夫,沛郡周寧民,南郡高道慶,並以武用顧。 農夫稍至強弩將軍。 太宗初,以東討功,封廣晉縣子,食邑五百戶。 東土平定,仍又南討,增邑二百戶。 歷射聲校尉,左軍將軍。 時桂陽王休范在江州,有異志,朝廷慮其下,以農夫為輔師將軍、淮南太守,戍姑孰以防之。 休范尋率眾向京邑,奄至近道,農夫棄戍還都。 休范平,以戰功改封孱陵縣侯,增邑千戶,並前千七百戶。 出為輔師將軍、豫州刺史,尋進號冠軍將軍。 明年,入為驍騎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 前世加官,唯散騎常侍,無通直員外之文。 太宗以來,多因軍功至大位,資輕加常侍者,往往通直員外焉。 五年,加征虜將軍,改通直為散騎常侍,驍騎如故。 其年卒,追贈左將軍,常侍如故,謚曰貞肅。 候伯,即農夫弟也。 周寧民于鄉裡起義討薛安都,亦以軍功至軍校。 泰始初,封贛縣男,食邑三百戶。 官至寧朔將軍、徐州刺史,鐘離太守。 高道慶亦至軍校驍游,以平桂陽王休范功,封樂安縣男,食邑三百戶。 建平王景素反,道慶領軍北討,而與景素通謀。 及事平,自啟求增邑五百戶,詔加二百,並前五百戶。 道慶凶險暴橫,求欲無已,有失其意,輒加捶拉,往往有死者,朝廷畏之如虎狼。 齊王與袁粲等議,收付廷尉,賜死。 史臣曰:夫豎人匹夫,濟其身業,非世亂莫由也。 以亂世之情,用於治日,其得不亡,亦為幸矣!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 袁鳷 孔覬 鄧琬,字元琬,豫章南昌人也。 高祖混,曾祖玄,併為晉尚書吏部郎。 祖潛之,鎮南長史。 父胤之,世祖征虜長史,吏部郎,彭城王義康大將軍長史、豫章太守,光祿勛。 琬初為州西曹主簿,南譙王義宣征北行參軍,轉參軍事,又隨府轉車騎參軍,仍轉府主簿,江州治中從事史。 世祖起義,版琬為輔國將軍、南海太守,率軍伐蕭簡于廣州,攻圍踰年,乃克。 以臧質反,為江州刺史宗慤所執,值赦原。 琬弟璩,與臧質同逆,質敗從誅;琬弟環亦坐誅。 琬在遠,又有功,免死遠徙,仍停廣州。 久之,得還,除給事中,尚書庫部郎,都水使者,丹陽丞,本州大中正。 大明七年,車駕幸歷陽,追思在籓之舊,下詔曰:「故光祿勛、前征虜長史鄧胤之體局沈隱,累任著績。 朕昔當籓重,首先佐務,心力款盡,弗忘于懷。 往歲息璩凶悖,自取誅翦,沿恩及琬,特免釁戮。 今可擢為給事黃門侍郎,以旌胤之宿誠。 」 第4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4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