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晉平王休祐被殺,建安王休仁見疑。 京邑訛言休若有至貴之表,太宗以言報之,休若內甚憂懼。 會被征,代休祐為都督南徐、南兗、徐、兗、青、冀六州諸軍事、征北大將軍、南徐州刺史,持節、常侍、開府如故。 休若腹心將佐咸謂還朝必有大禍,中兵參軍京兆王敬先固陳不宜入,勸割據荊楚以距朝廷,休若偽許之。 敬先既出,執錄,馳使白太宗,敬先坐誅死。 休若至京口,建安王休仁又見害,益懷危慮。 上以休若和善,能諧緝物情,慮將來傾幼主,欲遣使殺之。 慮不奉詔,徵入朝,又恐猜駭,乃偽遷休若為都督江郢、司、廣、交、豫州之西陽、新蔡、晉熙、湘州之始興四郡諸軍事、車騎大將軍、江州刺史,持節、常侍、開府如故。 征還召拜,手書慇勤,使赴七月七日,即于第賜死,時年二十四。 贈侍中、司空,持節、都督、刺史如故,給班劍二十人,三望車一乘。 休若既死,上與驃騎大將軍桂陽王休范書曰: 外間有一師,姓徐名紹之,狀如狂病,自雲為涂步郎所使。 去三月中,忽云:「神語道巴陵王應作天子,汝使巴陵王密知之。 」於是師便訪覓休若左右人,不能得。 東宮典書姓何者相識,數去來,師解神語,東宮典書具道神語,東宮典書答云:「我識巴陵間一左右,當為汝向道。 」數日,東宮典書復來語師云:「我已為汝語巴陵左右,道因達巴陵,巴陵具知,雲莫聲但聽。 」 又頃者史官奏天文占候,頗雲休若應挾異端。 神道芒昧,乃不可全信,然前後相準,略亦不無彷彿。 且帖肆間,自大明以來有「若好」之謡,于今未止。 詔若百重章句,皆配以美辭美事,諸不逞之徒,咸雲必是休若。 休若且知道路有異音,裡巷有「若好」之謡,在西已奇懼,致王敬先吐猖狂之言。 近休祐、休仁被誅,休若彌不自安,又左右多是不相當負罪之徒,恆說以道路之言叩動之,相與唱云:「萬民之心,屬在休若」,感激其意。 尋休若從來心跡,殊有可嫌。 劉亮問高次祖,汝一應識此人,當給休若。 休若在東縱恣群下無本末,還朝被貶,爵位小退,次祖被亮使歸,過問訊,大泣,語次祖云:「我東行是一段功,在郡橫為群小輩過失,大被貶降,我實憤怨,不解劉輔國何意不作。 」次祖答云:「劉輔國蒙朝廷生成之恩,豈容有此理。 」推此已是有奇意。 吾使諸王在蕃,正令優遊而已,本不以武事,而休若在西,廣召弓馬健兒,都不啟聞。 又戾道明等,昔親為賊,罪應萬死,休若至西,大信遇之,乃潛將往不啟京。 吾知汝意謂休若處奉因事事何如,心跡既不復可測,因其還朝在第與書,事事詰誚于內,許密自引分,狀如暴疾致故,差得于其名位及見子悉得全也。 休若既是汝弟,使其狼心得申者,汝得守冶城邊作太尉公邪?非但事關計,亦于汝甚切,汝可密白荀太妃令知。 廬江王禕,昔在西州,故上雲冶城邊也。 休若子沖始襲封。 順帝升明三年,薨。 會齊受禪,國除。 史臣曰:《詩》雲「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古人畏亂世也。 太宗晚途,疑隙內成,尋斧所加,先自至戚。 晉剌以獷暴摧軀,巴哀由和良鴆體,保身之路,未知攸適。 昔之戒子,慎勿為善,將遠有以乎!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顏延之,字延年,琅邪臨沂人也。 曾祖含,右光祿大夫。 祖約,零陵太守。 父顯,護軍司馬。 延之少孤貧,居負郭,室巷甚陋。 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絶當時。 飲酒不護細行,年三十,猶未婚。 妹適東莞劉憲之,穆之子也。 穆之既與延之通家,又聞其美,將仕之;先欲相見,延之不往也。 後將軍、吳國內史劉柳以為行參軍,因轉主簿,豫章公世子中軍行參軍。 義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一使慶殊命,參起居;延之與同府王參軍俱奉使至洛陽,道中作詩二首,文辭藻麗,為謝晦、傅亮所賞。 宋國建,奉常鄭鮮之舉為博士,仍遷世子舍人。 高祖受命,補太子舍人。 雁門人周續之隱居廬山,儒學著稱,永初中,征詣京師,開館以居之。 高祖親幸,朝彥畢至,延之官列猶卑,引升上席。 上使問續之三義,續之雅仗辭辯,延之每折以簡要。 既連挫續之,上又使還自敷釋,言約理暢,莫不稱善。 徙尚書儀曹郎,太子中舍人。 時尚書令傅亮自以文義之美,一時莫及,延之負其才辭,不為之下,亮甚疾焉。 廬陵王義真頗好辭義,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為同異,意甚不悅。 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尋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 領軍將軍謝晦謂延之曰:「昔荀勖忌阮咸,斥為始平郡,今卿又為始安,可謂二始。 」黃門郎殷景仁亦謂之曰:「所謂俗惡俊異,世疵文雅。 」延之之郡,道經汨潭,為湘州刺史張紀祭屈原文以致其意,曰: 恭承帝命,建CM舊楚。 訪懷沙之淵,得捐佩之浦。 弭節羅潭,艤舟汨渚,敬祭楚三閭大夫屈君之靈: 蘭薰而摧,玉貞則折。 物忌堅芳,人諱明潔。 曰若先生,逢辰之缺。 溫風迨時,飛霜急節。 嬴、芊遘紛,昭、懷不端。 謀折儀、尚,貞蔑椒、蘭。 身絶郢闕,跡遍湘干。 比物荃蓀,連類龍鸞。 聲溢金石,志華日月。 如彼樹芬,實穎實發。 望汨心欷,瞻羅思越。 藉用可塵,昭忠難闕。 第39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3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