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為元嘉元年。 文武賜位二等,逋租宿債勿復收。 庚子,以行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為撫軍將軍、荊州刺史。 癸卯,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羡之進位司徒,衛將軍、江州刺史王弘進位司空,中書監、護軍將軍傅亮加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進號衛將軍,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檀道濟進號征北將軍。 甲辰,追尊所生胡婕妤為皇太后,謚曰章後。 衛將軍、南徐州刺史彭城王義康進號驃騎將軍,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義恭進號撫軍將軍,封江夏王。 立第六皇弟義宣為竟陵王,第七皇弟義季為衡陽王。 戊申,以豫州刺史劉粹為雍州刺史,驍騎將軍管義之為豫州刺史,南蠻校尉到彥之為中領軍。 己酉,減荊、湘二州今年稅布之半。 九月丙子,立妃袁氏為皇后。 二年春正月丙寅,司徒徐羡之、尚書令傅亮奉表歸政,上始親覽。 車駕祠南郊,大赦天下。 三月乙丑,左將軍、徐州刺史王仲德進號安北將軍。 夏五月戊寅,特進謝澹卒。 秋八月甲申,以關中流民出漢川,置京兆、扶風、馮翊等郡。 乙酉,驃騎將軍、南徐州刺史彭城王義康為開府儀同三司,新除司空王弘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以右軍長史江恆為廣州刺史。 冬十一月癸酉,以前將軍楊玄為征西將軍、北秦州刺史。 三年春正月丙寅,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羡之,尚書令、護軍將軍、左光祿大夫傅亮,有罪伏誅。 遣中領軍到彥之、征北將軍檀道濟討荊州刺史謝晦。 上親率六師西征,大赦天下。 丁卯,以車騎大將軍、江州刺史王弘為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驃騎將軍、南徐州刺史彭城王義康改為荊州刺史,撫軍將軍、南豫州刺史江夏王義恭改為南徐州刺史。 己巳,以前護軍將軍趙倫之為鎮軍將軍。 閏月丙戌,皇子劭生。 二月乙卯,繫囚見徒,一皆原赦。 戊午,以金紫光祿大夫王敬弘為尚書左仆射,豫章太守鄭鮮之為尚書右仆射。 建安太守潘盛有罪伏誅。 庚申,特進范泰加光郤大夫。 是日,車駕發京師。 戊辰,到彥之、檀道濟大破謝晦于隱磯。 丙子,車駕自蕪湖反旆。 己卯,擒晦于延頭,送京師伏誅。 三月辛巳,車駕還宮。 夏五月乙未,以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檀道濟為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中領軍到彥之為南豫州刺史。 戊戌,以後將軍長沙王義欣為南兗州刺史。 乙巳,驃騎大將軍、涼州牧大沮渠蒙遜改為車騎大將軍。 詔曰:「夫哲王宰世,廣達四聰,猶巡岳省方,采風觀政。 所以情偽必審,幽遐罔滯,王澤無擁,九皋有聞者也。 朕以寡薄,猥纂洪緒。 雖永念治道,志存昧旦,願言傅岩,發想宵寐,而丘園之秀,藏器未臻,物情民隱,尚隔視聽。 乃眷區域,輟寐忘餐。 今氛昆祛蕩,宇內寧晏,旌賢弘化,於是乎始。 可遣大使巡行四方。 其宰守稱職之良,閨蓽一介之善,詳悉列奏,勿或有遺。 若刑獄不恤,政治乖謬,傷民害教者,具以事聞。 其高年、鰥寡、幼孤、六疾不能自存者,可與郡縣優量賑給。 博採輿誦,廣納嘉謀,務盡銜命之旨,俾若朕親覽焉。 」丙午,車駕臨延賢堂聽訟。 六月己未,以鎮軍將軍趙倫之為左光祿大夫、領軍將軍。 丙寅,車駕又于延賢堂聽訟。 丙子,又聽訟。 以右衛王華為中護軍。 冬十一月戊寅,以梁、南秦二州刺史吉翰為益州刺史,驃騎參軍劉道產為梁、南秦二州刺史。 己亥,以南蠻校尉劉遵考為雍州刺史。 十二月癸丑,以中書侍郎蕭思話為青州刺史。 壬戌,前吳郡太守徐佩之謀反,及黨與皆伏誅。 四年春正月乙亥朔,曲赦都邑百里內。 辛巳,車駕親祠南郊。 二月乙卯,行幸丹徒,謁京陵。 三月丙子,詔曰:「丹徒桑梓綢繆,大業攸始,踐境永懷,觸感罔極。 昔漢章南巡,加恩元氏,況情義二三,有兼曩日。 思播遺澤,酬慰士民。 其蠲此縣今年租布,五歲刑以下皆悉原遣;登城三戰及大將家,隨宜隱恤。 」丁亥,車駕還宮。 戊子,尚書右仆射鄭鮮之卒。 壬寅,禁斷夏至日五絲命縷之屬,富陽令諸葛闡之之議也。 夏四月庚戌,以廷尉王徽之為交州刺史。 五月壬午,中護軍王華卒。 京師疾疫。 甲午,遣使存問,給醫藥;死者若無家屬,賜以棺器。 六月癸卯朔,日有蝕之。 庚申,以金紫光祿大夫殷穆為護軍將軍。 五年春正月乙亥,詔曰:「朕恭承洪業,臨饗四海,風化未弘,治道多昧,求之人事,鑒寐惟憂。 加頃陰違序,旱疫成患,仰惟災戒,責深在予。 思所以側身克念,議獄詳刑,上答天譴,下恤民瘼。 群後百司,其各獻讜言,指陳得失,勿有所諱。 」甲申,車駕臨玄武館閲武。 戊子,京邑大火,遣使巡慰賑賜。 夏四月己亥,以南蠻校尉蕭摹之為湘州刺史。 戊午,以始興太守徐豁為廣州刺史。 五月己卯,以湘州刺史張邵為雍州刺史。 六月庚戌,司徒王弘降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京邑大水。 乙卯,遣使檢行賑贍。 以江夏內史程道惠為廣州刺史。 秋八月壬戌,特進、左光祿大夫范泰卒。 冬十月甲辰,車駕于延賢堂聽訟。 閏月癸未,以右軍司馬劉德武為豫州刺史。 辛卯,安陸公相周籍之為寧州刺史。 十二月庚寅,左光祿大夫、領軍將軍趙倫之卒。 是歲,天竺國遣使獻方物。 第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