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皇帝諱岳,字世同,成帝母弟也。 咸和元年封吳王,二年徙封琅邪王;九年拜散騎常侍,加驃騎將軍,咸康五年遷侍中、司徒。 八年六月庚寅,成帝不豫,詔以琅邪王為嗣。 癸巳,成帝崩。 甲午,即皇帝位,大赦。 諸屯戍文武及二千石官長,不得輒離所局而來奔赴。 己亥,封成帝子丕為琅邪王,奕為東海王。 時帝諒陰不言,委政于庾冰、何充。 秋七月丙辰,葬成皇帝于興平陵。 帝親奉奠于西階,既發引,徒行至閶闔門,升素輿,至于陵所。 己未,以中書令何充為驃騎將軍。 八月辛丑,彭城王紘薨。 以江州刺史王允之為衛將軍。 九月,詔琅邪國及府史進位各有差。 冬十月甲午,衛將軍王允之卒。 十二月,增文武位二等。 壬子,立皇后褚氏。 建元元年春正月,改元,振恤鰥寡孤獨。 三月,以中書監庾冰為車騎將軍。 夏四月,益州刺史周撫、西陽太守曹據伐李壽,敗其將恆于江陽。 五月,旱。 六月壬午,又以束帛征處士尋陽翟湯、會稽虞喜。 有司奏,成帝崩一周,請改素服,禦進膳如舊。 壬寅,詔曰:「禮之降殺,因時而寢興,誠無常矣。 至于君親相準,名教之重,莫之改也。 權制之作,蓋出近代,雖曰適事,實弊薄之始。 先王崇之,後世猶怠,而況因循,又從輕降,義弗可矣。 」石季龍帥眾伐慕容皝,皝大敗之。 秋七月,石季龍將戴開帥眾來降。 丁巳,詔曰:「慕容皝摧殄羯寇,乃雲死沒八萬餘人,將是其天亡之始也。 中原之事,宜加籌量。 且戴開已帥部黨歸順,宜見慰勞。 其遣使詣安西、驃騎,諮謀諸軍事。 」以輔國將軍、琅邪內史桓溫為前鋒小督、假節,帥眾入臨淮,安西將軍庾翼為征討大都督,遷鎮襄陽。 庚申,晉陵、吳郡災。 八月,李壽死,子勢嗣偽位。 石季龍使其將劉寧攻陷狄道。 冬十月辛巳,以車騎將軍庾冰都督荊江司雍益梁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以驃騎將軍何充為中書監、都督揚豫二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輔政。 以琅邪內史桓溫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徐州刺史,褚裒為衛將軍、領中書令。 十一月己巳,大赦。 十二月,石季龍侵張駿,駿使其將軍謝艾拒之,大戰于河西,季龍敗績。 十二月,高句驪遣使朝獻。 二年春正月,張駿遣其將和驎、謝艾討南羌于闐和,大破之。 二月,慕容皝及鮮卑帥宇文歸戰于昌黎,歸眾大敗,奔于漠北。 四月,張駿將張瓘敗石季龍將王擢于三交城。 秋八月丙子,進安西將軍庾翼為征西將軍。 庚辰,持節、都督司雍梁三州諸軍事、梁州刺史、平北將軍、竟陵公桓宣卒。 丁巳,以衛將軍褚裒為特進、都督徐兗二州諸軍事、兗州刺史,鎮金城。 九月,巴東太守楊謙擊李勢將申陽,走之,獲其將樂高。 丙申,立皇子聃為皇太子。 戊戌,帝崩于式乾殿。 時年二十三,葬崇平陵。 初,成帝有疾,中書令庾冰自以舅氏當朝,權侔人主,恐異世之後,戚屬將疏,乃言國有強敵,宜立長君,遂以帝為嗣。 制度年號,再興中朝,因改元曰建元。 或謂冰曰:「郭璞讖雲『立始之際丘山傾』,立者,建也;始者,元也;丘山,諱也。 」冰瞿然,既而嘆曰:「如有吉凶,豈改易所能救乎?」至是果驗雲。 史臣曰:肆虐滔天,豈伊朝夕。 若乃詳刑不怨,庶情猶仰,又可以見逆順之機焉。 成帝因削弱之資,守江淮之地,政出渭陽,聲乖威服。 兇徒既縱,神器阽危,京華元敖之資,宮室類咸陽之火。 桀犬吠堯。 封狐嗣亂,方諸后羿,曷若斯之甚也。 反我皇駕,不有晉文之師,系于苞桑,且賴陶公之力。 古之侯服,不幸臣家,天子宣游,則避宮北面,聞諸遺策,用為恆范。 顯宗于王導之門,斂衣前拜,豈魯公受玉之卑乎!帝亦克儉于躬,庶能激揚流弊者也。 贊曰:惟皇夙表,余舅為毗。 勤於致寇,拙於行師。 火及君屋,兵纏帝帷。 石頭之駕,海內含悲。 康後天資,居哀禮縟。 墜典方興,降齡奚促。 帝紀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穆皇帝諱聃,字彭子,康帝子也。 建元二年九月丙申,立為皇太子。 戊戌,康帝崩。 己亥,太子即皇帝位,時年二歲。 大赦,尊皇后為皇太后。 壬寅,皇太后臨朝攝政。 冬十月乙丑,葬康皇帝于崇平陵。 十一月庚辰,車騎將軍庾冰卒。 永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皇太后設白紗帷于太極殿,抱帝臨軒。 改元。 甲申,進鎮軍將軍、武陵王晞為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以鎮軍將軍顧眾為尚書右仆射。 夏四月壬戌,詔會稽王昱錄尚書六條事。 五月戊寅,大雩。 尚書令、金紫光祿大夫、建安伯諸葛恢卒。 六月癸亥,地震。 秋七月庚午,持節、都尉江荊司梁雍益寧七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征西將軍、都亭侯庾翼卒。 翼部將於瓚、戴羲等殺冠軍將軍曹據,舉兵反,安西司馬硃燾討平之。 八月,豫州刺史路永叛奔于石季龍。 庚辰,以輔國將軍、徐州刺史桓溫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 石季龍將路永屯于壽春。 九月丙申,皇太后詔曰:「今百姓勞弊,其共思詳所以振恤之宜。 及歲常調非軍國要急者,並宜停之。 」冬十二月,李勢將爨頠來奔。 涼州牧張駿伐焉耆,降之。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上》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