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臧穢。 賜等懼罪,遂共重賂大將軍梁冀,冀為千里移檄, 而固持之愈急。 冀遂令徙固為太山太守。 時太山盜賊屯聚歷年,郡兵常千人,追討不能制。 固到,悉罷遣歸農,但選留任戰者百餘人,以恩信招誘之。 未滿歲,賊皆弭散。 遷將作大匠。 上疏陳事曰:“臣聞氣之清者為神,人之清者為賢。 養身者以練神為寶,安國者以積賢為道。 昔秦欲謀楚,王孫圉設□西門,陳列名臣,秦使戄然,遂為寑兵。 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軾段干木,故髃俊競至,名過齊桓,秦人不敢窺兵于西河,斯蓋積賢人之符也。 陛下撥亂龍飛,初登大位,聘南陽樊英、江夏黃瓊、廣漢楊厚、會稽賀純,策書嗟嘆,待以大夫之位。 是以岩穴幽人,智術之士,彈冠振衣,樂欲為用,四海欣然,歸服聖德。 厚等在職,雖無奇卓,然夕惕孳孳,志在憂國。 臣前在荊州,聞厚、純等以病免歸,誠以悵然,為時惜之。 一日朝會,見諸侍中並皆年少,無一宿儒大人可顧問者,誠可嘆息。 宜征還厚等,以副髃望。 瓊久處議郎,已且十年,觽人皆怪始隆崇,今更滯也。 光祿大夫周舉,才謨高正,宜在常伯,訪以言議。 侍中杜喬,學深行直,當世良臣,久託疾病,可□令起。 ”又薦陳留楊倫、河南尹存、東平王惲、陳國何臨、清河房植等。 是日有詔徵用倫、厚等,而遷瓊、舉,以固為大司農。 「楚之白珩猶在乎,其為寶也幾何?」對曰:「未嘗為寶也。 楚人有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諸侯,有左史倚相,道訓典以序百物,此楚國之寶也。 若夫古玉、白珩,先王之所玩也,何寶焉!」與此所引不同也。 先是周舉等八使案察天下,多所劾奏,其中並是宦者親屬,輒為請乞,詔遂令勿考。 又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時皆特拜,不複選試。 固乃與廷尉吳雄上疏,以為八使所糾,宜急誅罰,選舉署置,可歸有司。 帝感其言,乃更下免八使所舉刺史、二千石,自是稀復特拜,切責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稱善。 乃復與光祿勛劉宣上言:「自頃選舉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 又宜止盤遊,專心庶政。 」帝納其言,於是下詔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無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穢重罪,收付詔獄。 及沖帝即位,以固為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 明年帝崩,梁太后以楊、徐盜賊盛強,恐驚擾致亂,使中常侍詔固等,欲須所征諸王侯到乃發喪。 固對曰:「帝雖幼少,猶天下之父。 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臣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亡於沙丘,胡亥、趙高隱而不發,卒害扶蘇,以至亡國。 近北鄉侯薨,閻後兄弟及江京等亦共掩秘,遂有孫程手刃之事。 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 」太后從之,即暮發喪。 固以清河王蒜年長有德,欲立之,謂梁冀曰:「今當立帝,宜擇長年高明有德,任親政事者,願將軍審詳大計,察周、霍之立文、宣,戒鄧、閻之利幼弱。 」 冀不從,乃立樂安王子纘,年八歲,是為質帝。 時沖帝將北卜山陵,固乃議曰:「今處處寇賊,軍興用費加倍,新創憲陵,賦發非一。 帝尚幼小,可起陵于憲陵塋內,依康陵制度,其于役費三分減一。 」乃從固議。 時太后以比遭不造,委任宰輔,固所匡正,每輒從用,其黃門宦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專,每相忌疾。 閻太后立北鄉侯,其年薨,又征諸王子,擬擇立之也。 初,順帝時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餘人。 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飛章虛誣固罪曰:“臣聞君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 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于牆,食則鷪堯于羹。 斯所謂聿追來孝,不失臣子之節者。 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閒近戚,自隆支黨。 至于表舉薦達,例皆門徒;及所闢召,靡非先舊。 或富室財賂,或子貋婚屬,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 又廣選賈豎,以補令史;募求好馬,臨□呈試。 出入踰侈,輜軿曜日。 大行在殯,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盤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傷悴之心。 山陵未成,違矯舊政,善則稱己,過則歸君,斥逐近臣,不得侍送,作威作福,莫固之甚。 臣聞台輔之位,實和陰陽,琁機不平,寇賊奸軌,則責在太尉。 固受任之後,東南跋扈,兩州數郡,千里蕭條,兆人傷損,大化陵彁,而詆疵先主,苟肆狂狷。 存無廷爭之忠,沒有誹謗之說。 夫子罪莫大於累父,臣惡莫深于毀君。 固之過釁,事合誅闢。 ”事奏,冀以白太后,使下其事。 太后不聽,得免。 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也。 ”又曰:「寇賊奸軌。 」注曰:「髃行攻劫曰寇,殺人曰賊,在外曰奸,在內曰軌。 」 冀忌帝聰慧,恐為後患,遂令左右進鴆。 帝苦煩甚,使促召固。 固入,前問:「陛下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 」時冀亦在側,曰:「恐吐,不可飲水。 」語未絶而崩。 固伏屍號哭,推舉侍醫。 冀慮其事泄,大惡之。 因議立嗣,固引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與冀書曰:“天下不幸,仍遭大憂。 皇太后聖德當朝,攝統萬機,明將軍體履忠孝,憂存社稷,而頻年之閒,國祚三絶。 今當立帝,天下重器,誠知太后垂心,將軍勞慮,詳擇其人,務存聖明。 然愚情眷眷,竊獨有懷。 遠尋先世廢立舊儀,近見國家踐祚前事,未嘗不詢訪公卿,廣求髃議,令上應天心,下合觽望。 第2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書》
第2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