擢賢于觽愚之中,畫功於無形之世。 崇禮義于交爭,循道化于亂離。 是自歷高而不傾,任力危而不跌,興復洪祚,開建中興,光被八極,垂名無窮。 至于中葉,盛業漸衰。 陛下初從藩國,爰升帝位,天下拭目,謂見太平。 而即位以來,未有勝政。 諸梁秉權,豎宦充朝,重封累職,傾動朝廷,卿校牧守之選,皆出其門,羽毛齒革、明珠南金之寶,殷滿其室,富擬王府,埶回天地。 言之者必族,附之者必榮。 忠臣懼死而杜口,萬夫怖禍而木舌,塞陛下耳目之明,更為聾瞽之主。 故太尉李固、杜喬,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亡身,隕歿為報,而坐陳國議,遂見殘滅。 賢愚切痛,海內傷懼。 又前白馬令李雲,指言宦官罪穢宜誅,皆因觽人之心,以救積薪之敝。 弘農杜觽,知雲所言宜行,懼雲以忠獲罪,故上書陳理之,乞同日而死,所以感悟國家,庶雲獲免。 而云既不辜,觽又並坐,天下尤痛,益以怨結,故朝野之人,以忠為諱。 昔趙殺鳴犢,孔子臨河而反。 夫覆巢破卵,則鳳皇不翔;刳牲夭胎,則麒麟不臻。 誠物類相感,理使其然。 尚書周永,昔為沛令,素事梁冀,幸其威埶,坐事當罪,越拜令職。 見冀將衰,乃陽毀示忠,遂因奸計,亦取封侯。 又黃門協邪,髃輩相黨,自冀興盛,腹背相親,朝夕圖謀,共構奸軌。 臨冀當誅,無可設巧,復記其惡,以要爵賞。 陛下不加清澄,審別真偽,復與忠臣並時顯封,使朱紫共色,粉墨雜蹂,所謂扺金玉于沙礫,碎珪璧于泥塗。 四方聞之,莫不憤嘆。 昔曾子大孝,慈母投杼;伯奇至賢,終於流放。 夫讒諛所舉,無高而不可升;[阿黨]相抑,無深而不可淪。 可不察歟?臣至頑駑,世荷國恩,身輕位重,勤不補過,然懼于永歿,負釁益深。 敢以垂絶之日,陳不諱之言,庶有萬分,無恨三泉。 ”其年卒,時年七十九。 贈車騎將軍,謚曰忠侯。 孫琬。 『蜂螫我。 』伯奇就衣中取蜂殺之。 王遙見之,乃逐伯奇”也。 琬字子琰。 少失父。 早而辯慧。 祖父瓊,初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 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琬年七歲,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後瓊為司徒,琬以公孫拜童子郎,辭病不就,知名京師。 時司空盛允有疾,瓊遣琬候問,會江夏上蠻賊事副府,允發書視畢,微戲琬曰:「江夏大邦,而蠻多士少。 」琬奉手對曰:「蠻夷猾夏,責在司空。 」因拂衣辭去。 允甚奇之。 稍遷五官中郎將。 時陳蕃為光祿勛,深相敬待,數與議事。 舊制,光祿舉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異者為茂才四行。 時權富子弟多以人事得舉,而貧約守志者以窮退見遺,京師為之謡曰:「欲得不能,光祿茂才。 」於是琬、蕃同心,顯用志士,平原劉醇、河東朱山、蜀郡殷參等並以才行蒙舉。 蕃、琬遂為權富郎所見中傷,事下御史[中]丞王暢、侍御史刁韙。 韙、暢素重蕃、琬,不舉其事,而左右復陷以朋黨。 暢坐左轉議郎而免蕃官,琬、韙俱禁錮。 韙字子榮,彭城人。 後陳蕃被征,而言事者多訟韙,復拜議郎,遷尚書。 在朝有鯁直節,出為魯、東海二郡相。 性抗厲,有明略,所在稱神。 常以法度自整,家人莫見墯容焉。 琬被廢□幾二十年。 至光和末,太尉楊賜上書薦琬有撥亂之才,由是征拜議郎,擢為青州刺史,遷侍中。 中平初,出為右扶風,征拜將作大匠、少府、太仆。 又為豫州牧。 時寇賊陸梁,州境彫殘,琬討擊平之,威聲大震。 政績為天下表,封關內侯。 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為司徒,遷太尉,更封陽泉鄉侯。 卓議遷都長安,琬與司徒楊彪同諫不從。 琬退而駁議之曰:「昔周公營洛邑以寧姬,光武卜東都以隆漢,天之所啟,神之所安。 大業既定,豈宜妄有遷動,以虧四海之望?」 時人懼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諫之。 琬對曰:“昔白公作亂於楚,屈廬冒刃而前; 崔杼弒君于齊,晏嬰不懼其盟。 吾雖不德,誠慕古人之節。 ”琬竟坐免。 卓猶敬其名德舊族,不敢害。 後與楊彪同拜光祿大夫,及徙西都,轉司隷校尉,與司徒王允同謀誅卓。 及卓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遂收琬下獄死,時年五十二。 第2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書》
第2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