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足以當之矣。 」 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闢之。 稱疾不就。 卓大怒,詈曰: 「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又切□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 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 三日之閒,周歷三台。 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 董卓賓客部曲議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 卓謀之於邕,邕曰:「太公輔周,受命翦商,故特為其號。 今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 宜須關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後議之。 」卓從其言。 *(初平)*二年六月,地震,卓以問邕。 邕對曰:「地動者,陰盛侵陽,臣下踰制之所致也。 前春郊天,公奉引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遠近以為非宜。 」 卓於是改乘皁蓋車。 卓重董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燕,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 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從,謂從弟谷曰:「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 吾欲東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遯逃山東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狀異恆人,每行觀者盈集。 以此自匿,不亦難乎?」邕乃止。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于色。 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 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 士大夫多鄉救之,不能得。 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 且忠孝素着,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後世。 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 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 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 允悔,欲止而不及。 時年六十一。 搢紳諸儒莫不流涕。 北海鄭玄聞而嘆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聞)**[閒]*皆畫像而頌焉。 非獨指武帝之身,即高祖善家令之言,武帝筭緡、榷酤之類是也。 班固集云:「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 至以身陷刑,故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 」 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後史。 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湮沒多不存。 所着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弔、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樂、女訓、篆埶、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于世。 論曰: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 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 當伯喈抱鉗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過,其意豈及語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竄歐越,潛舟江壑,不知其遠,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願北首舊丘,歸骸先壟,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闢書先下,分明枉結,信宿三遷。 匡導既申,狂僭屢革,資同人之先號,得北叟之後福。 屬其慶者,夫豈無懷?君子斷刑,尚或為之不舉,況國憲倉卒,慮不先圖,矜情變容,而罰同邪黨?執政乃追怨子長謗書流後,放此為戮, 未或聞之典刑。 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壯皆戰死者十九,其子獨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見淮南子也。 贊曰:季長戚氏,才通情侈。 苑囿典文,流悅音伎。 邕實慕靜,心精辭綺。 斥言金商,南徂北徙。 籍梁懷董,名澆身毀。 後漢書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 第五十一 左雄字伯豪,南*(郡)**[陽]*涅陽人也。 安帝時,舉孝廉,稍遷冀州刺史。 州部多豪族,好請託,雄常閉門不與交通。 奏案貪猾二千石,無所回忌。 永建初,公車征拜議郎。 時順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闕政,雄數言事,其辭深切。 尚書仆射虞詡以雄有忠公節,上疏薦之曰:「臣見方今公卿以下,類多拱默,以樹恩為賢,盡節為愚,至相戒曰:『白璧不可為,容容多後福。 』伏見議郎左雄,數上封事,至引陛下身遭難□,以為警戒,實有王臣蹇蹇之節,周公謨成王之風。 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 」由是拜雄尚書,再遷尚書令。 上疏陳事曰: 臣聞柔遠和邇,莫大寧人,寧人之務,莫重用賢,用賢之道,必存考黜。 是以鮧陶對禹,貴在知人。 「安人則惠,黎民懷之。 」分伯建侯,代位親民,民用和穆,禮讓以興。 故詩云:「有渰淒淒,興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 及幽、厲昏亂,不自為政,曪艷用權,七子黨進,賢愚錯緒,深谷為陵。 故其詩云:「四國無政,不用其良。 」又曰:「哀今之人,胡為虺蜴?」言人畏吏如虺蜴也。 宗周既滅,六國並秦,坑儒泯典,徱革五等,更立郡縣, 縣設令長,郡置守尉,什伍相司,封豕其民。 大漢受命,雖未復古,然克慎庶官,蠲苛救敝,悅以濟難,撫而循之。 至于文、景,天下康乂。 誠由玄靖寬柔,克慎官人故也。 降及宣帝,興于仄陋,綜核名實,知時所病,刺史守相,輒親引見,考察言行,信賞必罰。 帝乃嘆曰:“民所以安而無怨者,政平吏良也。 第2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書》
第2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