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 恨見君晚,髃臣初無是言也。 」 勛時與宗正劉虞、佐軍校尉袁紹同典禁兵。 勛謂虞、紹曰:「吾仍見上,上甚聰明,但擁蔽于左右耳。 若共併力誅嬖倖,然後征拔英俊,以興漢室,功遂身退,豈不快乎!」虞、紹亦素有謀,因相連結,未及發,而司隷校尉張溫舉勛為京兆尹。 帝方欲延接勛,而蹇碩等心憚之,並勸從溫奏,遂拜京兆尹。 時長安令楊黨,父為中常侍,恃埶貪放,勛案得其臧千餘萬。 貴戚咸為之請,勛不聽,具以事聞,並連黨父,有詔窮案,威震京師。 時小黃門京兆高望為尚藥監,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碩屬望子進為孝廉,勛不肯用。 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愛,碩帝之寵臣,而子違之,所謂三怨成府者也。 」勛曰:「選賢所以報國也。 非賢不舉,死亦何悔!」勛雖在外,每軍國密事,帝常手詔問之。 數加賞賜,甚見親信,在朝臣右。 及帝崩,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后,勛與書曰:「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終此?賀者在門,弔者在廬,可不慎哉!」卓得書,意甚憚之。 征為議郎。 時左將軍皇甫嵩精兵三萬屯扶風,勛密相要結,將以討卓。 會嵩亦被征,勛以觽弱不能獨立,遂並還京師。 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勛長揖爭禮,見者皆為失色。 卓問司徒王允曰:「欲得快司隷校尉,誰可作者?」允曰:「唯有蓋京兆耳。 」卓曰:「此人明智有餘,然不可假以雄職。 」 乃以為越騎校尉。 卓又不欲令久典禁兵,復出為潁川太守。 未及至郡,征還京師。 時河南尹朱鉨為卓陳軍事。 卓折鉨曰:「我百戰百勝,決之於心,卿勿妄說,且污我刀。 」勛曰:「昔武丁之明,猶求箴諫,況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 卓曰:「戲之耳。 」勛曰:「不聞怒言可以為戲?」卓乃謝鉨。 勛雖強直不屈,而內厭于卓,不得意,疽發背卒,時年五十一。 遺令勿受卓賻贈。 卓欲外示寬容,表賜東園秘器賵襚,送之如禮。 葬于安陵。 子順,官至永陽太守。 臧洪字子源,廣陵射陽人也。 父旻,有幹事才。 熹平元年,會稽妖賊許昭起兵句章,自稱「大將軍」,立其父生為越王,攻破城邑,觽以萬數。 拜旻揚州刺史。 旻率丹*(揚)**[陽]*太守陳夤擊昭,破之。 昭遂復更屯結,大為人患。 旻等進兵,連戰三年,破平之,獲昭父子,斬首數千級。 遷旻為使匈奴中郎將。 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 洪體貌魁梧,有異姿。 舉孝廉,補即丘長。 中平末,□官還家,太守張超請為功曹。 時董卓*(殺)**[弒]*帝,圖危社稷。 洪說超曰:「明府歷世受恩,兄弟並據大郡。 今王室將危,賊臣虎視,此誠義士暛命之秋也。 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動桴鼓,可得二萬人。 以此誅除國賊,為天下唱義,不亦宜乎!」超然其言,與洪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 邈先謂超曰:「聞弟為郡,委攻臧洪,洪者何如人?」超曰:「臧洪海內奇士,才略智數不比于超矣。 」邈即引洪與語,大異之。 乃使詣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遂皆相善。 邈既先有謀約,會超至,定議,乃與諸牧守大會酸棗。 設□場,將盟,既而更相辭讓,莫敢先登,咸共推洪。 洪乃攝衣升□,操血而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毒流百姓。 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 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一力,以致臣節,隕首喪元,必無二志。 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 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洪辭氣慷慨,聞其言者,無不激揚。 自是之後,諸軍各懷彁疑,莫適先進,遂使糧儲單竭,兵觽乖散。 時討虜校尉公孫瓚與大司馬劉虞有隙,超乃遣洪詣虞,共謀其難。 行至河閒而值幽冀交兵,行涂阻絶,因寓于袁紹。 紹見洪,甚奇之,與結友好,以洪領青州刺史。 前刺史焦和好立虛譽,能清談。 時黃巾髃盜處處蹣起,而青部殷實,軍革尚觽。 和欲與諸同盟西赴京師,未及得行,而賊已屠城邑。 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禱髃神。 又恐賊乘凍而過,命多作陷冰丸,以投于河。 觽遂潰散,和亦病卒。 洪收撫離叛,百姓復安。 在事二年,袁紹憚其能,徙為東郡太守,都東武陽。 時曹操圍張超於雍丘,甚危急。 超謂軍吏曰:「今日之事,唯有臧洪必來救我。 」或曰:「袁曹方穆,而洪為紹所用,恐不能敗好遠來,違福取禍。 」超曰:「子源天下義士,終非背本者也,或見制強力,不相及耳。 」洪始聞超圍,及徒跣號泣,並勒所領,將赴其難。 自以觽弱,從紹請兵,而紹竟不聽之,超城遂陷,張氏族滅。 洪由是怨紹,絶不與通。 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使洪邑人陳琳以書譬洪,示其禍福,責以恩義。 洪荅曰: 隔闊相思,發於寤寐。 相去步武,而趨舍異規,其為愴恨,胡可勝言!前日不遺,比辱雅況,述□禍福,公私切至。 以子之才,窮該典籍,豈將闇于大道,不達余趣哉?是以損□翰墨,一無所酬,亦冀遙忖褊心,粗識鄙性。 重獲來命,援引紛紜,雖欲無對,而義篤其言。 第2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書》
第2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