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日本公司要維持其全球競爭力就必須將一些中間產品的生產和裝配工作轉移到中國,在日本國內主要從事一些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因此中國和日本「正成為同一供應鏈的一部分」。 和美國積極參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不斷東擴一樣,日本也在加大和他西面鄰居的一體化。 在經歷長時期的經濟衰退後,日本經濟從2003年開始反彈,部分原因是當時銷售了數千噸的機器和關鍵零部件給中國。 而真正的購買者是那些將工廠離岸經營到中國內地的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人。 2003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進口國。 中國的飛速發展也許會影響一些國家製造業工人的就業,但對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來說,中國廉價的產品的確是天賜福音。 2004年10月4 日的《財富》雜誌引用摩根斯坦利的研究數據稱,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廉價產品已經給美國消費者節省了大約6000億美元,給美國製造商節省的零部件進口費用更是不計其數。 文章稱,這些節省下來的費用讓美聯儲可維持更久的低利率水平,居民有能力購買房屋,商家也可以有更多資本進行創新。 為了更好地理解在中國的離岸經營,我和北京亞新科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的傑克。 潘考夫斯基進行了一次暢談,他可以說是這種合作形式的領頭兵。 如果在奧運會中有一類叫做「極端資本主義」的比賽項目,我想傑克。 潘考夫斯基一定會得金牌。 1988年,他離開了在潘威伯集團(PaineWebber Group Inc.)高級投資銀行家的職務,並且在42歲的時候決定迎接一項新的挑戰——他和合作夥伴一起籌得1.5 億美元用於收購中國企業。 從那之後,他在中國的商海中起起浮浮,儘管也曾遭遇慘痛的失敗,但最終還是成為中國離岸經營方面的成功範例,並且驗證了這一合作方式的有效性。 第1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世界是平的》
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