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就對人的真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曾經批評過某些寫自傳的人,「總是要把自己喬裝打扮一番,名為自述,實為自讚,把自己寫成他所希望的那樣,而不是他實際上的那樣」。 他的批評不但指某一些人,也包括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和散文家蒙田。 蒙田把自己的散文稱作「懺悔錄」,把自己赤裸裸地描畫出來,絶不打扮一番才和世人見面。 實際上他的幾篇「自畫像」,都是輕描淡寫一些弱點和缺點,以致用這種描寫來烘托自己性情的高尚。 他口說不想為自己樹立雕像,實際上卻用了十幾年的功夫精雕細刻地描畫他的那個可愛的「自我」。 盧梭就對他的不袒誠感到很厭煩,針鋒相對地提出: 「決沒有一個人是沒有可恥之事的。 」這個警句當然要比那句「人都是有缺點的」話嚴厲得多。 它不僅肯定人都是有缺點的,而且進一步指出人都有「可恥的事」。 一個人承認自己的缺點並不困難,但是要其公開承認自己有可恥的缺點和錯誤,卻需要有高度的真誠和勇氣。 人貴有自知之明,更貴在嚴於解剖自己,把自己的真實揭露在世人面前。 對照蒙田看盧梭的《懺悔錄》,我們就會看到一種自我解剖的真誠。 盧梭坦率自陳,述說自己的人生經歷、思想感情和品性人格。 他把自己扯謊、偷竊、下流、叛逆和卑劣的內心隱秘活動,都如實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正如盧梭自己所說,「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他不願意留給世人一個虛假不真實的盧梭。 他寧願別人取笑他、罵他,知道了他的一切缺點,也除去為人處世的虛假。 也正因為這樣,他的自我形象不但表現得驚人的真實,而且表現着純樸的美。 人生的純樸,就是要保持真實的自我形象,不要在世人面前把自我深藏,而是要坦誠地表現自我,如實地評判自我,不要使真實的自我受到種種虛假角色面具的壓抑。 說出來的自我,要與實際的自我相吻合。 絶對吻合很難做到,但如有真誠的為人態度,就能力求接近吻合,而不致有意遠離真實。 「認識你自己」,這句希臘古訓,不僅要求人們如實地肯定自己的力量和美德,同時還要求人們坦誠地揭露自己的一切缺點和錯誤。 它要求的一切,歸根到底就是人生的純樸和真誠。 純樸和真誠,就是要求人們如實地認識自己,表現自己,敢於承認有缺點、有可恥之事的自我,但並不是讓人固步自封,保持這樣一個自我而不求超越。 這樣的保持自我,並不是為人的真誠,而是愚昧和怠惰。 人生的純樸和真誠,要求人生如實地承認現實的自我,同時也激勵人們正視現實,要不斷地、勇敢地向着應有的目標超越自我。 要想超越現實的自我,首先就必須如實地認識自我,包括缺點和可恥之事。 如果不能如實地認識自我的現狀,超越就缺乏現實的根據。 因此,卡耐基說:認識自己是超越自我的前提和動力。 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就等於改正了一半。 前一半就是如實地認識,後一半就是堅決地改正,把正確的認識付諸行動,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內部功能,超越現有的自我。 這就是說,純樸的真誠不只是在現有狀態中的表現,而且也是從現有到應有的發展過程的表現,是人生的積極進取。 人生真實的美和做人的美是統一不可分割的。 有些人把「做人的美」與「真實的美」對立起來,認為「做人」,就是拋開自己的本來面目,去做出一幅好樣子,像演戲一樣扮演出令人喜歡的角色。 這種理解顯然是很極端地,他們僅僅把「做人」看作工於心計。 顯然是對「做人」的曲解。 講「做人」,並不是說可以不出自本心,而單憑心計;不坦露本相,只給人以假面;不講信義,只耍手段。 這不叫真正的做人,而只是以假面討好別人、順應社會的人,並不是在做人,而是在做戲;不是在給人看,而是在騙人。 做人的真實,就是把公開對人展示的一面與實際的一面一致起來。 其目的不只是為了給人一個好印象以便得到社會承認,更重要地是以自己的真實為人達到所要達到的成事目的。 而在經商方面也是如此,要給顧客以信任感,把顧客視為自己的上帝,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品鬥爭中穩住腳跟。 如北京東華毛織品經營部是個很不起眼的小店,地處偏僻,他們知道這是自身的不利條件。 如果要想參與競爭,就必須要有點「絶活」。 他們針對當前零售商店普遍存在退換商品難的問題,響亮地提出了「把損失留給商店,不讓顧客吃虧為難」的口號,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退貨制度。 他們的制度是這樣的:凡是售出的毛線,如屬本身質量問題,隨時可退可換。 織毛衣剩下的零綫可退可換。 退換貨時,責任分不清的,損失由商店承擔,不讓顧客吃虧。 為了有利於群眾監督實施情況,將這些措施張貼店堂內。 由於他們一切從方便顧客出發,通過退換貨制度,解決了顧客購物的後顧之憂,增強了群眾的信任感,因此,來商店的顧客絡繹不絶。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卡內基的經商之道》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