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利聞言,左右望了兩個同伴一眼,見他們並未在意,面色才略轉了轉,答道:"老爹的話原是。 利兒並無貪心,只想這蚌腹內,十九藏有希世奇珍,天賜與老爹的寶物,棄之可惜罷了。 既是老爹不要,所說乃是正理。 弄將開來,看看有無,開開眼界,仍送入海便了。 「說罷,便取了一把漁叉,走向蚌側。 方良方喊:」仔細!看傷了它。 「俞利叉尖已經插入蚌殼合口之內。 方良以為那蚌輕重必定受傷,方在後悔,不該答應,猛聽俞利」哎呀"一聲,一道白光閃過,雙手丟叉,跌倒在地。 原來俞利叉剛插入蚌口,忽從蚌口中射出一股水箭,疾如電掣,冷氣森森,竟將俞利打倒。 俞利同來的兩個同伴,一名藍佬蓋,一名劉銀,都是少年好奇,原也持叉準備相助下手。 一見俞利吃了老蚌的虧,心中氣憤,雙雙將叉同往蚌口之內插進。 叉尖才插進去,只見蚌身似乎微微動了一動,又是數十百股水箭噴出,將二人一齊打倒。 前後三柄叉,同被蚌口咬住。 二人也和俞利一般暈倒地下,不省人事。 方良夫妻大驚,連忙喝住眾人不可動手。 一言甫畢,蚌口內三股漁叉同時落地。 方良知是神物。 一看三人,只是閉住了氣,業漸甦醒。 忙命人將俞、藍、劉三人先抬了回去。 恐又誤傷別人,便對梁氏道:「此物如非通靈,適纔群兒戲弄,以及我夫妻看了好一會,怎無異狀,單傷俞利等三人?我等既不貪寶,留它終是禍患。 別人送它入海,恐有不妥,還是我二人親自下手,送了它,再回去料理那三人吧。 」梁氏點了點頭,和方良一同抄向蚌的兩側,一邊一個抬起,覺着分兩甚輕,迥非適纔群兒抬動神氣,越發驚異。 行近海濱,方良說道: "白龍魚服,良賈深藏。 以後宜自斂抑,勿再隨潮而來,致蹈危機,須知別人卻不似我呢! 「說罷,雙雙將蚌舉起,往海中拋去。 那蚌才一落水,便疾如流星,悠然游去,眨眼工夫,已游出十丈遠近。 梁氏笑道:」也不知究竟蚌腹內有寶珠沒有?卻几乎傷了三人。 "說罷,方要轉身,忽見那蚌倏地旋轉身朝着海邊,兩片大殻才一張開,便見一道長虹般的銀光,直衝霄漢,立時海下大放光明,射得滿天雲層和無限碧浪都成五彩,斜日紅霞俱都減色,蔚為奇觀,絢麗無恃。 方良夫妻方在驚奇,蚌口三張三合之間,蚌口中那道銀光忽從天際直落下來,射向梁氏身上。 這時正是夏暑,斜陽海岸,猶有餘熱。 梁氏被那金光一照,立覺遍體清涼,周身輕快。 強光耀目中,彷彿看見蚌腹內有一妙齡女子,朝着自己禮拜。 轉眼工夫,又見疾雲奔驟,海風大作,波濤壁立如山,翻飛激蕩。 那道銀光忽從天際直墜波心,不知去向。 方良知要變天,連忙領了群兒趕將回去,還未回到村中,暴雨已是傾盆降下,約有個把時辰,方纔停歇。 且喜俞、藍、劉三人俱都相次醒轉,周身仍是寒戰不止,調治數日,方纔痊癒。 藍、劉二人素來尊敬方良,並未怎樣不願意。 俞利因吃了老蚌的大虧,方良竟不代他報仇,仍然送入海去,又聞蚌腹珠光,許多異狀,好不悔恨痛惜。 那梁氏早年習武,受了內傷,原有血經之症。 自從被蚌腹珠光一照,夙病全去,不久便有身孕。 俞利為人,本有野心。 起先還以為自己比方良年輕得多,熬也熬得過他去;再加方良是眾人恩主,也不敢輕易背叛謀逆。 及至有了放蚌的事,因羞成憤,由怨望而起了叛心。 方良卻一絲也不知道,轉因年華老大,壯志難酬,妻室又有了身孕,不由恬退思靜起來。 好在島事已有幾個年少能手管理,樂得退下來,過些晚年的舒服歲月。 每日只在碧海青天,風清月白之中嘯遨,頤養天和,漸漸把手邊的事都付託俞利和幾個少年能手去辦。 這一來更稱了俞利的心願,表面上做得自是格外恭謹勤慎,骨子裡卻在結納黨羽,暗自圖謀以前所說的大計。 利用手下同黨少年,先去遊說各人的父母,說是群龍無首,以後島務無法改善。 口頭仍拿方良作題目,加以擁戴。 等方良堅決推辭,好輪到他自己。 這一套說詞,編得甚是周到有理。 眾人本來愛戴方良,見他近兩年不大同事,心中着急。 又加上人丁添多,年輕的人出生不久便享安樂,不知以前創業艱苦;又不比一班老人因共過患難,彼此同心,相親相讓;再加上俞利暗中操縱,爭論時起,有兩次竟為細事閙出人命仇殺。 人情偏愛估過,被殺的家族不肯自己人白死,殺人者又無先例制裁。 雖經方良出來集眾公斷,一命抵一命,卻因此仇恨愈深,怨言四起,迥非從前和平安樂氣象。 雖然身外之物,死後不能帶去,人心總願物為己有。 譬如一件寶物,存放公共場所,愛的人盡可每日前往玩賞,豈非同自有一樣?卻偏要巧取豪奪,用盡心機,到手才休,甚而以身相殉,極少放得開的。 眾人衣食自公,沒有高下,先尚覺着省心,日久便覺無味。 這一來都覺俞利所說有理,既然故土不歸,以後人口日繁,勢須有一君主,訂下法令,俾眾遵守。 除目前公分固有產業外,以後悉憑智力,以為所獲多寡,以有爭謀進取福利,以法令約束賞罰。 籌議既妥,眾心同一,便公推俞利等幾個少年首要,率領全島老幼,去向方良請求。 俞利卻又推說以前受過方良堅拒,改推旁人為首。 方良先因梁氏有了身孕,夫妻均甚心喜。 誰知梁氏肚子只管大得出奇,卻是密雲不雨,連過三年,不曾生養,脈象又是極平安的喜脈。 第2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蜀山劍俠 卷二上》
第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