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典故緊扣落葉,有着內在聯繫,毫無游離之感,而且補足上句「故國淒涼早」。 「想重厓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用「想」作領字,領「重厓」以下數句。 陳廷焯分析此詞,推斷「重厓」或即指宋亡時陸秀夫負帝昺赴海自殺的厓山(在今廣東新會),以此詞寫時南宋則亡,則或有此意。 上半闕着力於寫景。 下半闋重在抒情。 「前度題紅杳杳」,借用紅葉題詩的故事,暗示故宮的冷落。 《雲溪友議》載:唐宣宗時,中書舍人盧渥于應試之歲,偶而在禦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題一絶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 慇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後盧渥得一遣放的宮女,正是題詩之人。 但細加揣摩,就會發現這一典故運用得十分巧妙。 「前度」說明象從前那樣宮女題紅之事已不再見,故宮的冷落表明朝代更迭,給人們留下更加廣闊的聯想餘地。 「啼將未歇」以下六句則是實寫。 螿即寒蟬。 近處,寒蟬低吟;遠處,飛鴻哀鳴。 蟬吟鴻鳴彷彿交織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協奏曲。 眼前的翻窗亂影,滿階枯葉,使人愁思滿腸!「愁人」不單指詞人自己,包括與他一樣經歷苦難的人們。 《四溟詩話》說:「結句如撞鐘,清音有餘。 」結句到位,確能產生餘音裊裊的藝術效果。 此詞結尾「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提出問題,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作者是讓讀者自己通過想象加以補充。 「滿庭誰掃」字淺意深,悲愁中摻雜着惆悵,哀怨中挾帶著孤獨,複雜的情感,也難以卒言。 王孫是宋末元初人。 宋亡後雖再仕元朝,但他在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仍是深沉的故國之思。 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嫻熟的筆法,使主觀和客觀融洽,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使其故國之思表達得自然而深刻。 ●南浦·春水 王沂孫 柳下碧粼粼,認麴塵乍生,色嫩如染。 清溜滿銀塘,東風細,參差縠紋初遍。 別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淺。 再來漲綠迷舊處,添卻殘紅幾片。 葡萄過雨新痕,正拍拍輕鷗,翩翩小燕。 簾影蘸樓陰,芳流去,應有淚珠千點。 滄浪一舸,斷魂重唱薠花怨。 采香幽涇鴛鴦睡,誰道湔裙人遠。 王沂孫詞作鑒賞 王沂孫是一個特別善於狀物的詞人。 在他的筆下,無論梅花、春水、柳或落葉,都給人以清新的感受。 「柳下碧粼粼,認麴塵乍生,色嫩如染。 」楊柳陰下,清碧波蕩漾。 麴塵,麴上所生一種菌,色嫩黃,和春水相似,嫩綠帶黃,似乎是染成的一樣。 所以說春水范成大《謁金門》詞:「塘水碧,仍帶麴塵顏色」,寫春水的嫩綠。 「清溜滿銀塘,東風細,參差縠紋初遍。 」梁簡文帝《和武帝宴詩》中有:「銀塘瀉清溜。 」縠是縐紗,蔡伸《醉落魄》:「波紋如縠,池塘雨後添新綠!」清水溢滿池塘,徐徐的春風拂過,波紋如紗紋。 「別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淺」。 南浦,這裡是泛稱。 陸游《重遊沈園》詩的「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和此句寫法相類回憶重點還是放在春水上。 南浦送別,翠眉映波。 下二句緊承昔游回憶:「再來漲綠迷舊處,添卻殘紅幾片。 」重到卻是春水滿溢,水面上又添上幾片落花。 伊人已不見,前跡都成迷,只有流水落花,春光被辜負了。 上片思念離別的妻子,下片再展開眼前春水境界、春水畫面。 「葡萄過雨新痕,正拍拍輕鷗,翩翩小燕」。 春水像葡萄酒的色澤,加上水面輕鷗正拍打翅膀飛,還雜着翩翩乳燕,好一幅自然,優美的勝景。 葉禁得曾有句:「葡萄漲綠,半空煙雨」,與此寫法類同。 「簾影蘸樓陰」詞人多喜歡用蘸字,意謂是小樓倒影,包括簾影象是浸蘸在池塘水裡。 看到水中樓簾倒影,詞人心中泛起幾許相思。 所以接著說:「芳流去,應有淚珠千點。 」這幾句句有水,以水寫相思。 語意通,而字又不重。 「滄浪一舸,斷魂重唱薠花怨。 」「滄浪一舸」意為離人江上乘舟遠行。 「斷魂重唱薠花怨」指令家中采薠人魂斷的相思幽怨。 這句是想象妻子在汀洲采薠重唱起相思怨詞。 「采香幽涇鴛鴦睡」采薠的幽涇邊鴛鴦成雙睡臥,勾起婦人心事滿腹無處訴。 「誰道湔裙人遠」指旅外的人,有誰肯想著家中「湔裙」人在遙遠的家鄉。 「湔裙」也是點出春水的。 六朝唐宋風俗,三月三日在水中洗裙裳,作祓除。 「滄浪一舸」起到末尾,都是寫想象中妻子對自己的望斷秋水而不得見的幽怨。 自然景物和人們相伴相依,作為主體的人的感受不同,則景物有別。 因此詠物中常以回憶中印象最深的生活情思襯映,才能寫出自然景物的美的形象,不加闡明,其義自明。 王沂孫的《南浦》詠春水,通過離情寫春水就具備上述特點。 詞一字不提春水,但句句貼切春水。 不但直接為春水塗色,回憶處也都是春水畫境,而且是有生活畫、風俗畫意味。 ●綺羅香·紅葉 王沂孫 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吳江孤樹。 幾點朱鉛,幾度怨啼秋暮。 驚舊夢、綠鬢輕凋,訴新恨、絳唇微注。 最堪憐,同拂新霜,綉蓉一鏡晚妝妒。 千林搖落漸少,何事西風老色,爭妍如許。 二月殘花,空誤小車山路。 重認取、流水荒溝,怕猶有、寄情芳語。 但淒涼、秋苑斜陽,冷枝留醉舞。 王沂孫詞作鑒賞 第5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5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