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恆規律面前,詞人希冀把握住一種必然。 面對宗祖沉淪,今昔巨變之痛,詞人借詠新月寄寓了對亡國的哀思。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冥。 」由「漸」字領起,刻畫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種清新輕柔的優美氛圍。 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懸掛柳梢之上。 新月漸升,月色輕籠花叢,輕柔的月色象無力籠花,若有若無地穿流于花間,不斷升騰彷彿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靄。 三句充滿新意地寫出新月的獨特韻致。 對清新美妙的新月,生出團聚的祈望。 接着,「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 「深深拜」三字,寫出「團圓意」的殷切期望。 但同賞者未歸,詞人不免頓生「相逢誰在香徑」的悵惘,欣喜和祈望一瞬間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淒清的色彩。 由憧憬變為悵惘,不覺以離人之眼觀月。 纖纖新月好象尚未畫好的美人蛾眉,想是月中嫦娥傷別離之故,借嫦娥之態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自傷孤獨之情。 「畫眉未穩」應和「新痕」。 與緊扣「素娥」、「離恨」由月及人,虛托出詞人委婉曲折的情愫。 「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由月中嫦娥的象外興感折回新月。 在無垠的夜空中,新月象銀鉤似的遙掛在夜空。 夜空浩茫,新月何其小也。 秋空之「冷」,新月之「小」它使詞人對新月的憐愛之情,具有一種幽渺的意藴。 上片詞人表達了對新月在浩茫宇宙中之渺小的悵惘之情隨之將筆一縱,大墨一揮「千古」振起,語意蒼涼激楚。 「千古盈虧休問」一語括盡月亮與人世來盈虧往複的變化規律。 由此領悟到支配無限時間永恆規律的宇宙感,反觀人世充滿了生命短促,世事無常,興亡盛衰不容人問的悲哀。 「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現出極為沉痛的回天無力復國無望的絶望和哀嘆。 「休問」、「慢磨玉斧」(慢同謾,徒勞之意)、「難補金鏡」的決絶之語,表達一種極其絶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 涵括着一種融歷史透視和宇宙透視為一體的時間憂患意識。 「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 」總括歷朝宋帝于池邊賞月的盛事清景。 陳師道《後山詩話》載:宋太祖曾臨池飲酒,學士盧多遜作詩:「太液池邊看月時,好風吹動萬年枝。 誰家玉匣開新鏡,露出清光些子兒。 」周密《武林舊事》曾記載宋高宗和宋孝宗也有臨池之舉。 王沂孫此詞中的「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 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由感而發,寥寥幾筆,寫盡古今盛衰,今日已物是人非,情景淒涼之極。 「故山夜永」,「夜永」托出殘月黯淡之景,象徵亡國之哀。 漫漫長夜中,永久無盡地煎熬着亡國遺民的心靈。 至此,已將詞人的亡國哀傷寫到極致。 「試待他、窺戶端正」,奇峰另起,見出沉鬱頓挫之姿。 「窺戶端正」應上「團圓意」。 故鄉山河殘破,設想他日月圓之時,「還老盡,桂花影。 」桂花影,傳說月中有桂樹,這裡指大地上的月光。 月亮自是盈虧有恆,而大地山河不能恢復舊時清影,其執着纏綿地痛悼故國之情,千載之下,仍使人低徊不已。 唐人有拜新月之俗,宋人也喜歡新月下置宴飲酒。 臨宴題詠新月,也是南宋文士的風雅習尚。 賞月觀月、因月感懷,是貫穿全篇的線索。 循着作者因新月而生的今昔縱橫的意識情感流動軌跡,和新月相系的人情典事,寄託詞人的懷國之情。 ●水龍吟·落葉 王沂孫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淒涼早。 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 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 想重厓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 啼螿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 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 望吾廬甚處? 只應今夜,滿庭誰掃? 王沂孫詞作鑒賞 落葉是王沂孫在這首《水龍吟》中所吟詠的主題。 紅染吳江楓、空谷佳人、二月殘花、秋日斜照和冷枝醉舞。 通過這種境界的創造,表現了詞人在南宋末期對現實難排的抑鬱之情和淒涼境地。 「曉霜初著青林」以景帶情,用筆簡練,而輪廓頓明。 作者在不經意如實地描摹出來自然景色:青林遭早霜,秋風掃落葉。 作者又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淒涼之情。 「望中故國淒涼早」,無限心事,隱藏其中。 點明作者主旨。 「故國淒涼早」數字,猛一看,借秋初大自然的蕭索景象。 寫朝代之替換。 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應包括社會景象在內,這是第一層。 而淒涼的景象正應照詞人的萬端愁緒,這是第二層。 此詞似詠落葉,實則藉以抒發心中對故國的思念,同時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為將「淒涼」落到實處,上片連用幾個與落葉有關的典故,使言辭雖簡,但寓意深刻而豐富。 「蕭蕭漸積」這裡借指落葉,實暗用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登高》)詩意。 「紛紛猶墜」類與范仲淹《禦街行》中「紛紛墜葉飄香砌」「渭水風生」用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憶江上吳處士》)詩意:「洞庭波起」則借用屈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 湘夫人》)詩意。 第4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4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