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逸不及夢窗,而婉雅猶過之。 」又:“西麓亦取法清真,集中和美成者十有二三,想見服膺之意。 特面目全別,此所謂脫胎法。 ●清平樂 陳允平 鳳城春淺,寒壓花梢顫。 有約不來樑上燕,十二綉簾空卷。 去年共倚鞦韆,今年獨上闌干。 誤了海棠時候,不成直待花殘。 陳允平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閨婦之思的詞作,大概作於詞人留居錢塘之時。 全詞以「鳳城春淺,寒壓花梢顫」起句。 「鳳城」即南宋京城臨安。 「春淺」言初春,指出季節。 「寒壓花梢顫」,因時為初春,故殘寒肆虐,花梢打顫,「壓」字給人以寒氣如磐的沉重之感,一方面渲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同時也暗示着人物怨恨的特有心境。 這是情景交融,以景襯情。 「有約」一句言因為剛入春天還冷的緣故,因此見不着燕子蹤跡。 此寫燕,實用以寄託思婦的重重心事。 說「有約」,是囑燕傳遞天涯芳信,但燕卻違約不來,故接用「十二綉簾空卷」一句,將閨婦思夫的煩惱無端發泄到燕子身上。 「十二綉簾」,泛指簾幕。 燕巢樑上,垂簾妨礙燕子活動,故須捲起。 「空卷」一詞,寓有思婦盼燕歸來的急迫心情和對梁燕不來的惆悵與空虛,思婦在春寒中翹首期盼的痴憐之態躍然紙上,真切生動。 下片之結構,全由上片結句而來,正面抒寫思婦的相思幽怨情懷。 「去年共倚鞦韆」一句意即見鞦韆而觸動舊歡,用「去年」,引出往昔情事,心中蕩起一層幸福的漣漪。 「今年獨上闌干」一句,忽又跌入眼前「獨上闌干」的寂寞淒清苦悶之情。 去年今日,一歡一恨,形成鮮明對比。 結句轉入幽怨,埋怨所愛的人不能及時惜花,誤了花期,相思之重,故埋怨之深。 全詞所寫雖然纏綿悱惻的閨怨之情,但藝術上有其鮮明的風格和特色。 就結論而論,由物及人,由景及情,平正和諧,而缺乏變化,雖然不能反映起伏不定的感情,卻正好適宜于表現幽怨與含蓄的情懷;就人物而論,沒有涉及女性的體態服飾,寫其輕嗔薄怒之態,人卻隱而不露,走見詞風的平正雅緻。 語言含蓄委婉,清麗可人。 銘心刻骨的相思一訴諸文字,卻成了「誤了海棠時候,不成直待花殘」。 這裡,沒有直白的表達,也沒有強烈指責,有的只是「十二綉簾空卷」的痴心與悵然,和平婉曲但含思淒迷哀婉,而思婦的情態及思緒的微瀾,描畫得生動傳神。 南海伍崇曜跋《日湖漁唱》,曾標舉此詞下片云:「清轉華妙,宜玉田生秀冠江東,亦相推挹矣。 」這「清轉華妙」四字,道出了本詞的藝術特色。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陳允平 休去采芙蓉。 秋江煙水空。 帶斜陽、一片征鴻。 欲頓閒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峰。 心事寄題紅。 畫橋流水東。 斷腸人、無奈秋濃。 迴首層樓歸去懶,早新月、掛梧桐。 陳允平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寫秋季女子懷念遠方的人的詞,「斜陽」、「新月」指出時間是在傍晚時分,「秋江」「畫橋」「層樓」則指出此詩的地點,詞人從多方面描寫詞中人物的種種感受,秋感懷人雖是個古老的話題,但是此詞之所以不落俗套,魅力不凡,則在於它的流暢、疏朗以及跌宕起伏的筆勢,發端以祈使句式領起,以此來警醒讀者,芙蓉,即荷花素為人們喜愛,是古人常常吟詠的對象,它具有多種的象徵意義。 採蓮,原是民間婦女特有的勞動情趣,樂府民歌和文人樂府中多有佳作,此詞開篇即規勸人們別去採擷,就有一種難言苦衷和一種特別的憂怨之情。 次句切題之「秋」,說的是蕭條曠闊的江面上,別無所有,只有一片茫茫煙水流淌着,它補充說明「休去」的原因。 三、四句寫夕陽、鴻雁。 這是望中所見。 「斜陽」點明時間,切「暮」,遞進說明「休去」之原因:「帶斜陽,一片征鴻」中的「征鴻」指的是遠飛的大雁,切中詞的時節「秋季」。 因此才能觸發種種感慨。 梁江淹詩:「遠心何所類,雲邊有征鴻。 」陳江總詩:「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候鳥大雁夏去秋來,從北方飛往南方。 思婦也盼望遠人隨着秋雁而南歸。 因此仰見征鴻,觸發思念遠人的情感。 「心事寄題紅。 畫橋流水東」接寫「閒愁」。 這愁之所以叫「閒愁」,因為它是作者一種出來的愁緒。 「愁著兩眉峰」與「萬恨在蛾眉」(唐武衙《春日偶作》)意同。 「欲頓」兩句,貼切形象,富有情致,使不可探尋的心理狀態的「愁」有了安置,愁鎖雙眉,形跡可見。 從這首詞在句式遣詞方面,頗受辛棄疾《摸魚兒》「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的啟發。 辛氏愁怨的是國家命運、民族前途,而這首詞所寫的卻是思婦懷遠的個人情感,思想境界顯而易見有高下之別。 「心事寄題紅」由敘閒愁轉入抒心事。 「題紅」兩句,用孟棨《本事詩》紅葉題詩。 意思是題詩寄情有意,無情之水東流去,可見心事重重。 由是引出「斷腸人」。 「秋濃」指的是深秋,仍照應「秋暮」題意。 後世騷人墨客多做悲秋、嘆秋、感秋的文章,秋天秋景簡直成了「悲」的代名詞。 斷腸人心事重重,面對夕陽西下、煙水空濛的深秋景象,更是叫人肝腸寸斷。 「迴首層樓歸去懶,早新月,掛梧桐」,從戶外進入室內,其中「懶」字,就把「斷腸人」的情態和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 第3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