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當時都曾不可一世,可是到今天有人們對豪門貴冑記憶頗少,這裡(包括上韻的「金張許史」)說的雖是古代的權貴,實際上指南宋王朝的權貴奸佞如史彌遠、賈似道一類的人,他們或是已死,或正在氣焰囂張,世人為之側目,作者認為他們遲早要被人們所唾棄。 與此相反,那位宋初隱居于西湖孤山、妻梅子鶴的詩人林逋,雖然他也沒有什麼「功名」,但因為他不趨慕富貴,寫下許多清麗的詩篇,因此被人們永遠記憶,他的居住之地也成為西湖名勝,給湖山也增加無窮的魅力詞人讚美創造精神財富的詩人,極力貶低富貴榮華,功名利祿,抒發詞人蔑視權貴的激憤之情。 到此作者意猶未盡。 「象笏堆床,蟬冠滿座,無此新詩傳世間」。 「笏」為古代官員上進所執之手板,唐玄宗時崔承慶一家,滿門高官,每歲家宴之時,其子婿畢至,「組佩輝映,以一榻置笏,重疊其上」。 後多用以形容官僚子弟為高官者眾多,清代有傳奇名《滿床笏》。 「蟬冠」,漢代皇帝侍從官員所着之冠以貂尾蟬文裝飾,後來成為顯貴之代稱。 此二句言貴族之家盡可安排自己的子弟佔據高官要職,傳給他們財富權勢,但卻不可能給他們以濟世的才華。 他們不會有傳世的詩句流傳在人間,他們無法創造精神財富。 寫到這裡,作者充滿詩人的自豪感,因之,他舉出了最能引起詩人驕傲的杜甫,「杜陵老,向年時也自,井凍衣寒。 」這位詩國的聖人,精神財富創造者的巨人,他為人們留下無比豐厚的精神財富,他終生關注國家和人民的疾苦。 可是他自己卻常為饑寒所困,一子一女凍餓而死,自己最後也死於貧病交加。 作者所舉出的詩句是杜甫被安史叛軍困于長安之時,至德元載(756年)之所作,他無衣無食,寫下了這篇著名的《空囊》。 其中有句:「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與杜甫同時的有多少橫行一時的「五陵年少」、公侯卿相,乃至風流天子,但他們不都如過眼煙雲為人們所遺忘了嗎?可是這位當時只「留得一錢看」的詩人卻能以他美妙的詩篇,在宋代就受到普遍的尊敬(宋有人將杜甫比喻為集大成的孔子),成為眾多詩人的欣慕的凱模,作者用這位詩國的權威壓倒了世間(封建社會)以富貴勢力為支撐的權威,使全詞達到高潮。 詞至此戛然而止。 這三句不僅和詞的起韻相照應,也表明作者最尊崇的詩人是愛國憂民的詩人。 這首《沁園春》表達自己對詩歌作用的見解,論述詩人的地位,同時又抒發了自己在饑寒窮困中堅持創作的執著之情,詞人貶斥權貴反襯出作者的堅定,全詞充滿了為詩歌創作的獻身精神,表現出「貧賤不能移」的豪情。 詞的基調高昂,激越氣勢磅礴,筆意跌宕。 作者把詩人和權貴反覆對比,層層深入,權貴越來越遭貶仰,「二十四考中書」的郭子儀真正是國家的功臣,平安史之亂,拒吐蕃入侵,勛勞卓著,而「金張許史」則半是功臣,半是外戚,但這些功臣也只是忠誠于漢室,和安邦定亂關係不大,這比郭子儀就差了許多,而南朝將相則多腐朽不堪,能定國安邦者少而又少,列「家笏」、「蟬冠」指那些借祖先蔭庇而騰達的紈袴子弟,這些人更不足掛齒;用於對比的詩人,則從一般的詩人到隱逸山林的林逋,再到杜甫,逐級提高,更為鮮明地突出了主題,安排可謂匠心獨運。 與表現內容相適應,作者用詞頗為恰當精準,對郭子儀這樣的功臣,只言達到也「不難」,只要客觀條件具備。 對「金張」等人則用「渾閒」,表現了作者對他們的輕視。 對「南朝將相」則用了一個「算」字,有「何足算也」之意。 對貴族子弟則一筆否定。 由此看來,此詞的修辭雖然樸素、通俗易懂,但卻富於表現力。 ●沁園春 陳人傑 予弱冠之年,隨牒江東漕闈,嘗與友人暇日命酒層樓。 不惟鐘阜、石城之勝班班在目,而平淮如席,亦橫陳樽俎間。 既而北歷淮山,自齊安溯江泛湖,薄游巴陵,又得登岳陽樓,以盡荊州之偉觀。 孫、劉虎視遺蹟依然;山川草木,差強人意。 洎回京師,日詣豐樂樓以觀西湖。 因誦友為「東南嫵媚,雌了男兒」之句,嘆息者久之。 酒酣,大書東壁,以寫胸中之勃鬱。 時嘉熙庚子秋季下浣也。 記上層樓,與岳陽樓,釃酒賦詩。 望長山遠水,荊州形勝;夕陽枯木,六代興衰。 扶起仲謀,喚回玄德,笑殺景升豚犬兒。 歸來也,對西湖嘆息,是夢耶非? 諸君傅粉塗脂,問南北戰爭都不知。 恨孤山霜重,梅凋老葉;平堤雨急,柳泣殘絲。 玉壘騰煙,珠淮飛浪,萬裡腥風送鼓鼙。 原夫輩,算事今如此,安用毛錐! 陳人傑詞作鑒賞 這首詞題于南宋京城臨安豐樂樓東壁之上,寫於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九月下旬。 當時南宋政權日益衰敗,如風中殘蝕,而蒙古正當勃興,虎視眈眈。 作者生逢此時,難免心中憤鬱不平,這首詞的主旨正是抒發這種心情而作的。 詞前小序詳述了他自二十歲到江東槽參加「牒試」時起至作此詞止,先後遊歷江淮一帶山川名勝和歷史古蹟的經過。 序文氣魄宏大,酣暢恣意,很有特色。 此詞上片寫遊覽的經過,下片緊接着抒發自己的感情。 一開頭:「記上層樓,與岳陽樓,釃酒賦詩」。 層樓,指在建康所登之樓;釃酒,斟酒。 此總敘詞人遊歷江、淮和荊湖期間的豪情壯舉。 接下去便從兩方面表述。 第3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