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是靜極了,一點動靜也沒有。 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體會。 「稜稜」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難以貼體。 至「香斷燈昏吟未穩,淒清」二句,詞人則把注意力從被窩移向室內:爐中沉香已盡,殘燈如豆,昏暗異常,淒清異常。 至「只有霜華伴月明」,詞人又把注意力轉向室外,描寫了明月高懸、霜華遍地的景象。 五句三個層次,娓娓寫來,自然而又逼真。 「吟未穩」者,吟詩尚未覓得韻律妥貼、詞意工穩之句也,三字寫出詞人此時之所為,可稱上片之詞眼。 由於「吟未穩」,故覺深夜寂靜被子寒冷,香斷燈昏;又由於「吟未穩」,才覺霜華伴月,碧空無邊。 而「淒清」二字,則烘託了本文的整個氛圍,不貫穿整文,隨處可以感到。 由此可見,詞的結構是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的。 下片詞人從自己的「吟未穩」聯想到梅花的「睡不成」。 冰寒大地,長夜無眠,詞人居然不說自己感到煩惱,卻為梅花設身處地着想,說它該是煩惱得睡不成了。 此語奇警,設想絶妙。 接下去二句說:「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 」此句點明不僅他在想著梅花,梅花也憐念起他來了。 他們竟成為一對知心好友! 這種構思,確實是奇特異常;這種格調和意境,確實是空幻的。 它非常形象地勾劃了一個山中隱士清高飄逸的風采。 它的妙處尤其表現在將梅花擬人化。 結句「起看清冰滿玉瓶」,跟以上兩句不可分割,互為聯繫,詞中句斷乃為韻律所限。 因為詞人關切寒夜中梅花,於是不顧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結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結成了冰。 至于梅花呢,他在詞中未提及,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藴意深遠,饒有餘味。 如果詞人在詞中將梅花說盡了,說梅花凍得不成樣子,或說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風中,那就一覽無餘,毫無詩意了。 由此可見詞人手法之高明。 從整個詞來說,晶瑩快潔,恰似玉樹臨風;托意高遠,說它的風格如「晴空冰柱」,不是很相宜麼? ●清平樂·宮怨 黃昇 珠簾寂寂,愁背銀釒工泣。 記得少年初選入,三十六宮第一。 當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長門。 又是羊車過也,月明花落黃昏。 黃昇詞作鑒賞 這首詞題為「宮怨」,反映的是宮廷女子失龐後寂寞無助的生活,詞風哀婉,讀來韻味無窮。 首句點出眼下的寂寞之苦。 「珠簾」指用珍珠綴飾的帘子,典用《西京雜記》中語。 「珠簾寂寂」,是說來「風至則鳴」的珠簾,如今卻寂靜地低垂着,沒有一點聲音。 這表明長時間沒有人進來,室內的人也沒有出去走動,甚至連一絲風也沒有。 由此可見何等冷清、寂靜、落寞。 第二句「愁背銀釒工泣」中銀釒工指的是銀燈。 銀燈點亮,表明難熬的一個白天終於又過去了,但是更難熬的夜晚又無情地降臨了。 如此日復一日,深居于冷宮之中,滿腹愁怨無法排遣,只好獨自背着銀燈哭泣。 「背」字頗耐人尋味。 人在高興時通常對著燈兒言笑,而愁苦時則往往背對燈兒嘆息落淚,彷彿怕內心難言的痛苦,被燈兒窺探而更加令人不堪,一面無聲地流淚,一面回憶往昔的寵愛接着回憶起往昔幸福的情景:「記得少年初選入,三十六宮第一。 」初選入宮時年輕美麗,楚楚動人,艷壓群芳,獨得恩寵。 上片由今日寫到昔日,下片則又從昔日回到今日,仍然是淒慘、痛苦。 「當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長門」。 當年受帝王寵愛,如掌上明珠。 而這美好的一切已一去不復返,如今美貌與寵愛並衰,帝王另寵新歡,將自己冷落在長門。 「又是羊車過也。 」羊車指帝王所乘之車,這裡指帝王禦幸其他宮女,經過其居所。 與冷落「長門」,形成鮮明對照。 用「又是」二字,則其中之難堪,由來已久矣。 詞中飽含辛酸。 最後以景結情:「月明花落黃昏。 」天已黃昏,花已飄落,月亮依舊那麼明亮;其中之無奈,悲涼之情,綿綿不絶。 該詞語言明快、暢達,又含義雋永。 起筆處摹寫現實中的愁苦寂寥,中間回憶往昔的如夢美景,結尾處則又回到淒苦寂寞之中,感情波瀾搖曳,曲折含蓄,令人回味不已。 ●南柯子·丁酉清明 黃昇 天下傳新火,人間試裌衣。 定巢新燕覓香泥。 不為綉簾朱戶說相思。 側帽吹飛絮,憑欄送落暉。 粉痕銷淡錦書稀。 怕見山南山北子規啼。 黃昇詞作鑒賞 黃昇這首詞題為「丁酉清明」,「丁酉」指的是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此詩是一首傷春懷人的詞作。 「天下傳新火,人間試裌衣。 」上句指的是清明。 古代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鑽木取火,季節變換時所取之火便叫新火。 按「唐制,清明時賜百官新火。 」上句用天上一語,即出此典故。 上句天上,下句人間,意境不凡,實際上與此詞所寫之懷人高情相為表裡。 三月清明之時,人間剛穿上裌衣,清明日雖是一平常而新鮮的生活感受,卻觸動了詞人的一番之傷心情感。 時序變換漂泊很久,離恨久矣,意在言外。 「定巢新燕覓香泥。 」新燕歸來,棲息于舊巢,飛銜香泥,經營家室,真是一片歡忙的景象。 這裡所說的「新」「香」,層層點襯出春天之美好。 此句所描寫之景象,反襯人之離別,在家居住的卻空守閨閣,漂泊的人卻有家不得歸,皆不言而喻。 第3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