淒涼的心境,又逢淒涼的時節,烘托出抑鬱的情緒。 重陽佳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詞人在風雨中折來黃花數枝,插在壺中,花的香氣含着雨氣噴出。 在此淒風冷雨之中,誰還會有心情驟馬去登上荒台弔古呢?「弔古」一詞隱含了多少傷逝之痛。 作者又不禁回憶起當年與伊人重九登高時的情景。 當時伊人執扇清歌,扇底歌聲與寒蟬共咽(意謂其聲悲涼),作者則酒酣倦夢,几乎忘卻伊人在旁。 上片憶念雙雙登高的情景。 下片轉入今情。 如今斯人逝矣,往事如煙,對此佳節,還有什麼心情「傳杯」飲酒?但無「傳杯」的心情而仍復「傳杯」者,無聊之極也。 (參見陳匪石《宋詞舉》)「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絶」(杜甫《詠懷》五百字),飲酒可以忘憂,寫詞可以抒悶,但心灰意懶至此,連未寫完的歌詞(斷闋)都封塵已久,更何況重寫新詞呢!天氣入夜轉晴,月影斜照東籬,寒蛩宵語,似亦向人訴說心事。 「早白髮、緣愁萬縷,驚飆從卷烏紗去。 」這是從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二句轉用來的。 重九日晉人孟嘉落帽的故事,後世傳為美談。 杜甫這兩句的意思是:如果登高時風吹帽落,露出了滿頭白髮,我就含笑把帽子重新戴上,並且還會請旁人為我整理一下。 這兩句詩表現杜甫的灑脫曠達的心態。 但是夢窗這兩句詞意與杜甫不同。 夢窗已經不以風吹帽落、露出滿頭白髮羞愧了;他這兩句的意思是,反正人亡身頽,無復歡顏,一切都隨它去吧!這表現了詞人極端沉痛絶望的心情。 結語「謾細將、茱萸看,但約明年,翠微高處」三句也化自杜詩(同上):「明年此會知誰健,笑把茱萸仔細看。 」杜詩之意謂今年重九,姑且強樂自寬,但不知明年此時會何如耳。 夢窗今年未能登高,但遙想明年能有機會。 老杜細看茱萸,夢窗雖也看茱萸,着一「漫」字,就自覺無味。 那麼明年翠微高處之約,也不過說說而已。 杜甫逢佳節而強作歡笑,夢窗則欲強作歡顏而不能,其無聊、沉痛更倍于少陵,實在是時代、身世使然。 吳梅《蔡嵩雲〈樂府指迷箋釋〉序》:「吳詞潛氣內轉,上下映帶,有天梯石棧之妙。 」夢窗詞脈絡貫通,形象完整。 上下映帶尚是為形象的表面,潛氣內轉則是其內質:「天梯石棧」,則說的是夢窗詞的大起大落,突接突轉,也有潛在的氣韻溝通。 「霜樹」、「萸花」、「傳杯」等皆為實寫:「斜陽」、「翠微」等為虛寫,虛實結合,線索明晰。 說明夢窗詞氣韻貫通的特點。 西方文論說「美是雜多和整一的結合」,于夢窗詞亦可得到印證。 夢窗不但煉字、煉句,而且煉意,詞藻華麗,同時又極富內在的神韻。 讀夢窗詞,不可不注意這些藝術特質。 潘牥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潘牥(1204——1246)字庭堅,號紫岩,閩縣(今屬福建)人。 端平二年(1235)進士,調鎮南軍節度推官、衢州推官,皆未上。 歷浙西茶鹽司幹官,改宣教郎,除太學正,旬日出通判潭州。 淳祐六年卒於官,年四十三。 有《紫岩集》。 劉克莊為撰墓誌銘。 《宋史》、《南宋書》有傳。 趙萬裡《校輯宋金元人詞》輯有《紫岩詞》一卷。 ●南鄉子·題南劍州妓館 潘牥 生怕倚闌干,閣下溪聲閣外山。 惟有舊時山共水,依然,暮雨朝雲去不還。 應是躡飛鸞,月下時時整珮環。 月又漸低霜又下,更闌, 折得梅花獨自看。 潘牥詞作鑒賞 此詞有小題云:「題南劍州妓館」。 乃重臨舊地,懷舊悼亡之作。 此詞起筆就說「生怕倚闌干」,這是為什麼呢?下句即點明:「閣下溪聲聞外山」。 原來是因為怕聽那「閣下溪聲」,怕看那「閣外山」。 這種發端突兀的倒插筆法,極易抓住讀者。 昔日曾與伊人朝暮共賞的閣外山水,怎不令人黯然傷情!「惟有舊時山共水,依然,暮雨朝雲去不還。 」然而,如今這裡只剩下歷劫不變的自然風景,還同往日一樣;那個如仙的女子,卻永遠不會回來了。 面對著眼前不變的青山綠水,痛感「彩雲易散琉璃脆,世間好物不堅牢」!無奈那纖雨流雲般的纏綿之情,總是留在心頭。 胸中鬱結,不得不一嘆再嘆,一吐再吐。 「依然」兩字一頓,恰如眼含熱淚的悲愴的嗚咽聲。 此詞過片猶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希望晴雯死後化為花神一樣,表現了一片痴情。 詞人幻想著:「應是躡飛鸞,月下時時整珮環。 」如此美麗、善良的人,怎麼會死去呢?一定是化為仙女,乘鸞飛昇了。 詞人多麼希望他所鍾愛的人會在這月色朦朧之夜,乘駕飛鸞從天而降,來跟自己共敘離別之苦,思念之情。 他徘徊閣台,久久不願離去,似乎在等待着那環珮叮咚聲的傳來。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待芳魂而終不來,月已西沉,寒霜又下,餘輝更覺慘淡,飛霜寒氣逼人。 此處連用兩個「又」字,寫盡心中淒涼況味,道出了死別的無情現實。 夜已深,但他還是無法歸寢,世間唯有情難捨啊。 真情難以撇下,哀思又無法排遣。 在這百無聊賴之時,只有「折得梅花獨自看了」!這一結悲切極了,其寂寞淒涼、哀苦無告之狀歷歷如在目。 折花獨看時的心情如何呢?恐怕難免要想起過去他們在一起的時光,往事悠悠,仍在心頭。 如今,鳳去樓空,只有獨對手裡的梅花了。 梅花姿致韻秀,品格高潔,看到它,似乎看到了所愛者的影象。 萬千思緒,皆從這「獨自看」三字中傳出。 第3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