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的寫作地點在化度寺,景物描寫則兼及蘇州;寫作季節在初秋,時間則既有黃昏和夜晚,也有白天。 全詞以寫景為主,時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緻的景物畫中表達出來。 時間不限一日,畫面亦分屬兩地,最後一幅畫筆最淡,但卻最傳神,因而也適合了更深遠的情味。 ●唐多令 吳文英 何處合成愁? 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 垂柳不縈裙帶住,謾長是、系行舟。 吳文英詞作鑒賞 吳文英的這首《唐多令》寫的是覊旅懷人。 全詞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渾成,在吳詞中為別調。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為第一段,起筆寫覊旅秋思,釀足了愁情,目的是為寫別情蓄勢。 前二句先點「愁」字,語帶雙關。 從詞情看,這是說造成這些愁情的,是離人悲秋的緣故,秋思是平常的,說離人秋思方可稱愁,單就這點說命意便有出奇制勝之處。 從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於字謎遊戲。 這種手法,古代歌謡中經常可見,王士禛謂此二句為「《子夜》變體」,具「滑稽之雋」(《花草蒙拾》),是道著語。 此詞以「秋心」合成「愁」字,是離合體,皆入謎格,故是「變體」。 此處似乎是信手拈來,涉筆成趣,毫無造作之嫌,且緊扣主題秋思離愁,實不該以「油腔滑調」(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目之。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兩句一問一答,開篇即出以唱嘆,而且鑿空道來,實可稱倒折之筆。 下句「縱芭蕉不雨也颼颼」是說,雖然沒有下雨,但芭蕉也會因颼颼秋風,發出淒涼的聲響。 這分明想告訴讀者,先時有過雨來。 而起首愁生何處的問題,正由此處蕉雨惹起。 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來,平添千迴百折之感。 秋雨初停,天涼如水,明月東昇,正是登樓納涼賞月的好時候。 「都道晚涼天氣好」,可謂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樓」,才是客子真實獨特的心理寫照。 「月是故鄉明」,望月是難免會觸動鄉思離愁的。 這三句沒有直說愁,卻通過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寫把它充分地表現了。 秋屬歲未,頗容易使人聯想到晚歲。 過片就嘆息年光過盡,往事如夢。 「花空煙水流」是比喻青春歲月的流逝,又是賦寫秋景,兼有二義之妙。 由此可見客子是長期飄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辭巢而去,心生無限感慨。 「燕辭歸」與「客尚淹留」,兩相對照,自可見人不如候鳥。 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雖無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無往而非客愁,這也就是「離人心上秋」的具體形象化了。 此下為第二段,寫客中孤寂的感嘆。 「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關離情別事寫來承接自然。 「縈」、「系」二字均由柳絲綿長思出,十分形象。 「垂柳不縈裙帶住」一句寫的是其人已去,「裙帶」二字暗示對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間的關係:「謾長是,系行舟」二句是自況,意思是自己不能隨去。 覊身異鄉,又成孤零,本就有雙重悲愁,何況離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侶呢。 由此方見篇着「離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離鄉又逢離別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難堪了。 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卻不明說(也無須說),只是埋怨柳絲或系或不繫,無賴至極,卻又耐人尋味。 「燕辭歸、客尚淹留」句與此三句,又形成比興關係,情景相映成趣。 全詞第一段對於覊旅秋思着墨較多,渲染較詳,為後邊描寫蓄足了力量。 第二段寫字中懷人,着筆簡潔明快,發語恰到好處,毫無拖沓之感。 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詞確有其獨到之處。 ●虞美人·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 吳文英 喬木生雲氣。 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 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 旋小築、吳宮閒地。 華表月明歸夜鶴,嘆當時花竹今如此! 枝上露,濺清淚。 遨頭小簇行春隊。 步蒼苔、尋幽別塢,問梅開未? 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 此心與、東君同意。 後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 懷此恨,寄殘醉。 吳文英詞作鑒賞 滄浪亭是蘇州名勝,曾為韓世忠的別墅。 本篇主題由此而發,借滄浪亭看梅懷念撫金名將韓世忠並因而感及時事。 可見,此詞是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作品之一,而這種作品在夢窗詞中實不多見。 「喬木生雲氣。 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 」詞的前半闋從韓世忠滄浪亭別墅寫起,「喬木生雲氣」,不僅寫故家舊宅鬱鬱蔥蔥的氣象,並暗示南渡的英雄人物離開此地已經很久,樹木早已長得雲氣蒼然了。 「戰艦東風慳借便」,是借用周瑜曾乘東風之便,大破曹操軍于赤壁的典故。 這裡作反用,意思是天不助人。 慳,是吝惜的意思。 這句連同以下「夢斷神州故里。 旋小築,吳宮閒地。 」兩句,用深沉悲壯的語言,為當日黃天蕩一戰未能生擒活捉金兀朮,使得英雄的陝北故鄉仍然淪于敵手而倍感惋惜,特別是為韓世忠後來因避權奸迫害休官退居而寄慨。 「華表月明歸夜鶴」用的是丁令威化鶴重歸遼東的典故。 這句連同以下「嘆當時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濺清淚。 第3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