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來」照應上片的「當時」,「喚酒」照應上片的「酒杯長」,着以「萬感」、「依前」,便覺今昔事雖略同而情迥異,沉吟嗚咽,淒怨欲絶。 「溪雨急,岸花狂。 趁殘鴉,飛過蒼茫」,是即目所見:急雨打擊着溪面,岸花隨風狂舞,無助的殘鴉飛過「蒼茫」的天空。 眼中所見之景與心中之情同樣的淒迷。 情緒由淒怨漸入激動,筆調也由吞嚥轉為傾瀉;情之變由怨之極,辭之變與情變相適應。 急雨、飛花,出現在春末或夏初:「花」字上片不用,留在這裡用:「殘鴉」見出是黃昏而不是深夜,這些都是安排細緻和不露針線痕跡之筆。 「故人樓上,憑誰指與,芳草斜陽」,以景語結束敘事。 在船上遠望她舊時曾居住過的房屋,已人去樓空,到這裡才點出「故人」,點出二人曾同住之地。 事與地皆已無人可與共同指點,所以只能孤獨自念,付諸痛嚙心胸的回憶:「芳草斜陽」,無形中更增添懷舊傷感之情,又更顯示季節、時候。 情緒由激動重回淒怨,筆調也由傾瀉轉回吞嚥,借景物渲染,餘情無限。 吳文英的詞一向以「穠密」著稱。 這首詞時間和空間的變換較多,詞句問雖不明用轉接之辭,而脈絡極清晰密緻。 可見其慢詞風格也頗有特色。 ●點絳唇·越山見梅 吳文英 春未來時,酒攜不到千岩路。 瘦還如許,晚色天寒處。 無限新愁,難對風前語。 行人去,暗消春素,橫笛空山暮。 吳文英詞作鑒賞 吳夢窗的這首《點絳唇》着力之處既不在句法章 法的光彩奪目,亦不在刻意追險求奇,一字一句皆出自天然。 只是由於其立意之高、取徑之遠,使得這首詞讀來頗具靈性,處處流露出真實性情。 體現了夢窗詞清疏空靈的本色。 「春未來時,酒攜不到千岩路。 」起二語,從側面着筆,所感甚大。 春天還未到來時,人們自然不會攜酒探春,更不會到這萬壑千岩深處來。 「千岩」,點題越山。 時夢窗寓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常游稽山,賞梅對雪,頗多詞作。 次句點出「酒」字,便流露微諷之意。 「瘦還如許,晚色天寒處。 」點題「見梅」。 「瘦」詠梅常語。 本詞謂「瘦還如許」,可見詞人已非初次在此見梅。 四字包含着無限輕憐細惜之意。 作者在詞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彷彿一位超凡脫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滿懷幽思。 這片二句,更推深一步。 「無限新愁,難對風前語。 」這新愁,到底是詞人見到梅花後產生的愁緒呢? 還是說梅花在寂寞無主的環境中如有幽愁?在寒風吹拂下,相對更無一語。 那裡因為怕它化作千萬片繽紛的落英,當然,更怕的還是才得相逢,離別之情尚未訴完又要別去。 縱有無限的新愁舊緒,彼此也無法互傾心愫。 古人詠花,多用「解語」故事,此詞中活用又反用此意,尤覺婉曲動人,末三句轉筆換意。 「行人去,暗悄春素,橫笛空山暮。 」這也是「無限新愁」的註腳。 借詠花而注入人事,可說已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渾融境界。 仔細品味個中情景,詞人所眷戀的女郎的形象,已是呼之慾出。 「春素」,指潔白的梅花,這裡借喻女子素潔的形體。 「暗消春素」,寫梅花在春日裡悄無聲息地凋殘,也喻女子為離愁而暗暗消減了容姿。 詠梅詩詞,多用聞笛故事。 因為笛曲中有《梅花落》曲,聽到聲聲橫笛,迴蕩在空山暮色以之中,自然就聯想到梅花的零落了。 本詞末三句所表現的是離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寫得這樣溫婉渾厚,含蘊不盡,如同空山中迴響的笛聲,餘音裊裊,給人們留下了充分思索的餘地。 ●踏莎行 吳文英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 綉圈猶帶脂香淺。 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 香瘢新褪紅絲腕。 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 吳文英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在端午之日憶念他蘇州去姬的感夢之作。 而這與一般的感夢詞又不完全一樣,把夢中所見之人的容貌、服飾描摹得極其細膩逼真,並沒給人以縹緲恍忽、迷離朦朧之感,因而使人一時很難看出是在寫夢。 起頭「潤玉籠綃,檀櫻倚扇。 綉圈猶帶脂香淺。 」三句着意刻畫夢中所見之人的玉膚、櫻唇、脂粉香氣及其所着紗衣、所持羅扇、所帶繡花圈飾,從色、香、形態、衣裳、裝飾等逼真地顯示其人之美。 「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 」兩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兩地相思,以「榴心」、「艾枝」點明端午節令。 上句的「空疊」二字,是感嘆舞裙空置,推測此因無心歌舞;下句的「應壓」二字,則瞥見髮鬢散亂,想象其人應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寫夢,卻始終不點破是說夢。 直到下片換頭,才以「午夢千山」一句點出以上所寫原來只是南柯「午夢」。 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夢魂與現實距離之遙遠。 這一句是寫山長水遠,路途阻隔,只有夢魂才無遠弗屆。 對下句「窗陰一箭」,前人大都解說為:慨嘆光陰似箭,與夢中人分別已久。 但這裡的「一箭」,似指漏箭,如這不是感嘆光陰逝去之速,而是說刻漏移動之微。 聯繫上句,作者寫的是:夢中歷盡千山萬水,其實只是片刻光景。 兩句合起來,既深得夢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夢初回時所產生的對空間與時間的迷惘之感。 第36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