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以濃墨重彩刻畫了秋日的慘淡景緻,襯托出送客的悲愁,深得情景交融之妙。 亦為下片寫惜別奠定了基調。 餞別席上,當地有一個姓趙的主簿命小妓唱清真詞侑尊,其中可能有別的詞。 換頭「仙人鳳咽瓊簫,悵斷魂送遠,《九辯》難招。 」三句,用簫史、弄玉吹簫,其後夫婦成仙的舊事,喻倚簫唱清真詞的小妓,歌聲美妙,好似鳳鳴一般。 《九辯》傳為宋玉所作。 這裡把這兩個典故聯繫起來,意謂即使有象弄玉吹鳳簫那樣悲咽,作《九辯》的宋玉那樣的才華情思,也無法招悲痛欲絶的送客斷魂。 這斷魂,分成天上和地下兩路隨飛雲、寒濤流駛而去。 一方面小妓之歌,載着離恨,飛上雲霄;另一方面,客人最終仍得要乘船而去。 「素秋」指悲秋傷別之情,不可能因客人的離去而消失,只有一縷斷魂,趁着寒濤敗葉,一直跟客船遠至天涯而已。 結句「夢翠翹,怨鴻料過南譙」,更是神思縹緲。 翠翹指所思女子,可能詞人因「醉鬟留盼」而聯想到所思念的情人。 他夢想遠方的情侶,但不能相見,所以這顆離心恐也會隨過南樓的悲鴻而遠去吧?此處是化用趙嘏「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的詩意。 這首詞虛實、隱顯、真幻互相結合。 上片開頭「送客吳皋,正試霜夜冷,楓落長橋。 望天不盡,背城漸杳,離亭黯黯,恨水迢迢」,是實敘。 「翠香零落紅衣老,暮愁鎖、殘柳眉梢」寄離愁于枯荷殘柳,已是虛實結合,似是顯而隱了。 「念瘦腰,沈郎舊日,曾系蘭橈」是虛實結合,表現了靈魂深處隱微,複雜的情感。 下片寫僧窗惜別,是實,但別思飛揚,已成虛寫。 通篇讀來,雖顯隱晦,但亦回味無窮。 ●醜奴兒慢·雙清樓 吳文英 空濛乍,波影簾花晴亂;正西子梳妝樓上,鏡舞青鸞。 潤逼風襟,滿湖山色入闌干。 天虛鳴籟,雲多易雨,長帶秋寒。 遙望翠凹,隔江時見,越女低鬟。 算堪羡、煙沙白鷺,暮往朝還。 歌管重城,醉花春夢半香殘。 乘風邀月,持杯對影,雲海人間。 吳文英詞作鑒賞 南宋時,西子湖以「銷金鍋子」著稱,所以成為文人墨客們觴詠流連之地。 吳文英即為其中之一。 對此,鄭思肖《玉田詞題辭》中曾有「互相鼓吹春聲于繁華世界,能令後三十年西湖綉山水猶生清響」的描述。 可惜的是大好湖山,就在這迴腸蕩氣的玉簫聲裡被無情地斷送了。 吳夢窗的這首《醜奴兒慢》是較有深刻的思想性並有高度藝術成就的一闋。 這裡,不僅給西湖作了嬌艷的寫照,而且也反映了當時許多人醉生夢死的生活。 上片,從雨後風光寫起:空濛的雨絲剛剛收斂,涼風輕吹,蕩漾得簾花波影,晴光撩亂。 這一如詩如畫的美景,已極濃麗。 再以西子梳妝樓上,青鸞舞鏡作比擬,更憑添了諸多異樣藻彩。 西子比西湖的山水,青鸞舞鏡比西湖,是比中之比。 上面用了濃筆,「潤逼風襟,滿湖山色入闌干」二句,換用淡筆。 它不僅將上文所渲染的雨氣山光,一語點醒,而且不經意地透示披襟倚闌,此中有人。 「天虛鳴籟,雲多易雨,長帶秋寒」三句,凝煉細膩,寫的是陰雨時節,給人以秋寒的感覺。 下片擴展到隔江相望的對岸,以低鬟越女比擬隱約可見的隔江山翠。 接着把自己所企羡的暮往朝還,來去自由的煙沙白鳥,跟沉醉于重城歌管中的人們作一對照。 在萬人如海的王城裡,這種人不在少數,詞人用「醉花春夢半香殘」作嘲諷,當頭棒喝,發人深省。 最後筆鋒一轉意想突然飛越,乘風邀月,對影高歌,雲海即在人間。 詞人本身高朗的襟抱,跟醉花春夢者流,又形成一個鮮明對照。 ●木蘭花慢 吳文英 游虎丘,陪倉幕,時魏益齋已被親擢,陳芬窟,李方庵皆將滿秩。 紫騮嘶凍草,曉雲鎖,岫眉顰。 正蕙雪初消,鬆腰玉瘦,憔悴真真。 輕藜漸穿險磴,步荒苔、猶認瘞花痕。 千古興亡舊恨,半丘殘日孤雲。 開尊,重弔吳魂。 嵐翠冷,洗微醺。 問幾曾夜宿,月明起看,劍水星紋。 登臨總成去客,更軟紅、先有探芳人。 迴首滄波故苑,落梅煙雨黃昏。 吳文英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餞別詞。 吳文英曾在蘇州倉幕任職,同僚魏益齋離開蘇州,前往京城杭州之前,同事們為他餞行,同遊虎丘,夢窗寫了這篇記錄游宴,抒惜別之情的詞,並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和興亡之嘆。 「紫騮嘶凍草,曉雲鎖,岫眉顰」。 開篇就通過景物描寫點明這次游宴的時令和氣氛,並暗示分別。 天空中陰雲密佈,虎丘也好象雙眉緊皺。 「鎖」字點明沒有一點陽光給人以沉甸甸的感覺。 馬嘶、凍草、雲鎖、岫眉顰幾個意象奠定了全篇淒涼的基調。 「正蕙雪初消,鬆腰玉瘦,憔翠真真」。 三句憑弔真娘。 這裡用「蕙」來形容雪,並和下面憑弔美人相應。 「鬆腰」二句用憔悴的美人來形容松樹枝幹之瘦,又把它和楚宮細腰纖細的名妓真娘聯繫起來,立意頗為新穎。 實際上這二句也是一筆雙寫,既是描寫虎丘前的松樹,又是憑弔真娘(真娘墓就在進山門不遠外)。 並藉以寄託對亡妾的懷戀「輕藜漸穿險磴,步荒苔,猶認瘞花痕」。 這是寫登虎丘的過程。 「輕藜」指很輕的藜杖,意指夢窗等人扶杖而攀登虎丘。 這個「穿」字,意在表明虎丘道上林木濃密。 「瘞花痕」指埋葬美好事物的痕跡。 借指詞人在險磴荒苔之間辨認過去的繁華遺蹟。 第3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