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悠悠渾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許」!還有收拾舊山河這樣的大事業等待成就,朝廷本該多多任用賢才,但李珙這樣有志又有才的人卻被迫辭官漂泊江湖,這真讓人又痛惜又悲憤。 「試舉頭、一笑問青天,天無語,」不理解,因而發為天問。 「一笑」,是被悖謬所激怒的笑。 讀到這裡,我們可以想見作者在向青天發問:人世間的舉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顛倒?「天無語」,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憤之中。 這首送別詞寫得悲鬱慷慨,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深切理解、對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時也對朝廷的昏憒表示了強烈憤慨。 這些情緒的表達是有層次的推進,詞中的幾個問句顯示了情緒推進的節奏,結句達到了高潮。 從全詞不難看出,作者通過抒寫李珙的遭遇,寄予了個人的身世感慨,所以這首詞亦是自況。 在當時的環境下,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是愛國人士的普遍命運。 ●滿江紅·金陵烏衣園 吳潛 柳帶榆錢,又還過、清明寒食。 天一笑、滿園羅綺,滿城簫笛。 花樹得晴紅欲染,遠山過雨青如滴。 問江南池館有誰來? 江南客。 烏衣蒼,今猶昔。 烏衣事,今難覓。 但年年燕子,晚煙餘日。 抖擻一春塵土債,悲涼萬古英雄跡。 且芳尊隨分趁芳時,休虛擲。 吳潛詞作鑒賞 這首詞為作者在建康(今南京)任淮西財賦總領時所寫。 烏衣園,在烏衣巷之東,為晉代王謝等貴族故宅的遺址,宋代時此地成為遊樂場所。 「柳帶榆錢」,寫的是春末景況,故下句雲「又還過,清明寒食」,深有光陰荏苒之感。 清明時節正是出遊的好時候。 下面就寫遊園所見。 「天一笑」,指天晴,化用杜甫的「每蒙天一笑,復似物皆春。 」「羅綺」,此代指游女。 這幾句寫遊樂盛況:連天公也顯得特別高興綻開笑臉。 游女如雲,笙歌滿耳,一片歡樂。 而此時花園裡的景色也格外清麗,正是雨後初晴之時,經過春雨的滋潤清洗,花紅欲染,山青如滴,色彩分明,十分奪目。 以上數句,作者把遊人、景物、所見所聞的一切都寫得那麼美好,他的心情應當是愉快的,但實際卻非如此。 「問江南池館有誰來?江南客。 」他是此地的官員,來游此地的池館即烏衣園,卻感到是作客(「江南客」自指併兼指其兄),感到與此地遊人、景物很不融洽,可見其心情的悒鬱。 這裡是反襯寫法,他為什麼有這樣的心情呢?大概是由於仕宦的不如意。 前一年年底他曾一度以淮西總領兼沿江制置使並知建康府,那是兩件很重要、也很能見才幹的職務,可是為時不久就停兼了。 管理錢糧的總領比起威行一方的軍政長官未免有些冷落,再加上其兄吳淵的投閒置散,自然會產生鬱鬱不得志的心理。 這一個是用樂景寫哀,達到了十倍其哀的效果。 上片結拍以問句題明「江南客”今日來游烏衣園,下片順理成章地轉入懷古。 「烏衣巷,今猶昔。 烏衣事,今難覓。 」兩句以「烏衣」並提,但巷猶昔,事難覓,對比十分鮮明。 王謝的德行已成歷史,今天不復存在,所以難覓。 來到此地,只見小巷依然,於是自然生出物是人非之感。 “但年年燕子,晚煙斜日。 」 只有春來秋去的燕子年年來此憑弔一番,「晚煙斜日」,景象何其蕭條。 燕子當年經歷過烏衣園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體呈現。 這裡化用了劉禹錫《烏衣巷》詩句,但用意不同。 劉詩旨在奚落、諷刺,這裡是景仰、懷念。 下面作者由歷史沉思回答自身:「抖擻一春塵土債,悲涼萬古英雄跡。 」「塵土債」指自己和其兄的官務、宦情。 這兩句意思說,本想解脫一下,誰知來到此地勾起如許悲涼。 正如前面所述,他的悲涼既為王謝,更是為他們自己。 這裡「塵土債」與「英雄跡」對照,顯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淪下僚、塵驅物役的苦悶和憤慨:「英雄」二字顯示出兄弟二人不同於那些「慼慼于貧賤,汲汲於富貴」的世俗之人,他們悲憤的是壯志難酬,追求的是幹一番驚天動地的英雄事業。 至此,作者遊園所觸發的深層意識才終於顯現出來。 「且芳尊隨分趁芳時,休虛擲。 」隨分,照例應景之意。 即要趁着這天氣晴和的清明時節開懷暢飲,莫要辜負這大好時光。 本來這賞春宴遊在他看來就是「虛擲」的表現——虛度了光陰,蹉跎了志業,可他卻說這樣才不虛擲,這是激憤的反語。 更顯沉鬱。 全詞線索分明:由寫景開始,歡樂之景襯托出心中鬱悶之深;然後懷古,由歷史之事引出個人身世的慨嘆,可以說寫景和懷古都是為寫人服務的,而且結合得非常貼切。 ●南柯子 吳潛 池水凝新碧,欄花駐老紅。 有人獨立畫橋東,手把一枝揚柳系春風。 鵲絆游絲墜,蜂拈落蕊空。 鞦韆庭院小簾櫳,多少閒情閒緒雨聲中。 吳潛詞作鑒賞 詞人通過春光中的各種景物描寫,表達了一位妙齡女子的惜春之情。 這是一個常見主題。 在美人惜春的背後,誰又能說這不是表達對光陰、青春的眷戀呢? 「池水凝新碧,欄花駐老紅」二句,寫的是暮春的景色。 新雨之後,池水凝碧,花欄內,殘紅萎頓在枝頭。 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這二句不僅寫出闌珊的春意,也傳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 第3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