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句則形象而明快地寫出了歸隱的行動。 「檣雲舵月,浩歌歸去」,蕭灑而決絶。 應該說這首詞在藝術技巧上是比較成功的。 《蕙風詞話》卷二曾全首引錄。 並說「此詞多矜煉之句,尤合疏密相間之法,可為初學楷模」。 矜煉之句確實不少,如「擎霜」、「招雨」,一「擎」一「招」,把「綠芰」、「黃花」、傲霜鬥雨的精神狀態寫活了:「檣雲舵月」句的「檣」、「舵」,皆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雲為檣,以月為舵,形象豐富,造語空靈而秀美,給人以高逸騷雅、飄飄欲仙之感,與寫歸隱的內容極相貼合。 另外,作者恰當地穿插使用了散體句,對句密麗,散體清疏,對句與散體參差成文,這就是況蕙風所說的「尤合疏密相同之法」。 吳潛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吳潛(1196-1262)字毅夫,號履齋,先世自宣城遷溧水,潛則生於德清。 嘉定十年(1217)進士第一,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改簽廣東軍判官。 紹定間,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遷太府卿兼權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 端平元年(1234),陳九事,忤時相,罷。 淳祐十年(1250),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拜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 明年,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開慶初,轉左丞相兼樞密使,封許國公。 以論丁大全、沈炎、高鑄之奸,被劾,一再貶徙循州安置。 景定三年五月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書》有傳。 有《履齋遺稿》四卷,續集一卷,別集二卷,《履齋先生詩餘》一卷。 陳霆《渚山堂詞話》卷一:「史稱履齋為人豪邁,不肯附權要,然則固剛腸者。 而『抖擻』『悲涼』(潛《滿江紅》有云:「抖擻一春塵土債,悲涼萬古英雄跡」。 )等句,似亦類其為人。 ”《四庫總目提要》云:「其詩餘則激昂淒勁,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為佳手。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云:「履齋詞《滿江紅。 九日郊行》云:」數本菊香能勁。 『』勁『韻絶雋峭,非菊之香不足以當此。 《二郎神》云:“凝佇久,驀聽棋邊落子,一聲聲靜。 《千秋歲》云:‘荷遞香能細。 』 此『靜』與『細』,亦非雅人深致,未易領略。 」 ●滿江紅·豫章滕王閣 吳潛 萬裡西風,吹我上、滕五高閣。 正檻外、楚山雲漲,楚江濤作。 何處征帆木末去,有時野鳥沙邊落。 近簾鈎、暮雨掩空來,今猶昨。 秋漸緊,添離索。 天正遠,傷飄泊。 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歲月無多人易老,乾坤雖大愁難着。 向黃昏、斷送客魂消,城頭角。 吳潛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抒發人生悲感的詞作。 淳祐七年(1247)春夏,吳潛居朝任同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等要職,七月遭受台臣攻擊被罷免,改任福建安撫使。 時其兄吳淵供職于南昌。 此詞應該為吳潛前往福州道經南昌時所作。 豫章為南昌舊名。 滕王閣,唐初建於南昌城西,飛閣疊台,下瞰贛江,其臨觀之美,為江南第一。 再加上有王勃《滕王閣序》的美傳,益發使其輝光煥發。 詞客騷人「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多有吟詠,吳潛此作亦發興乎此。 「萬裡西風,吹我上、滕王高閣。 」起筆着題,「萬裡」用得極有氣勢,「吹」極為生動,寫出了登臨高閣時的興緻。 這裡引用了王勃的故事。 傳說他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風,使他一夕行四百餘裡,民諺謂「時來風送滕王閣」。 這個故事更表現了作者的興緻,還自然地將目前的登臨與王勃當年聯結了起來。 「正檻外、楚山雲漲,楚江濤作。 」「檻外」寫出了當時居高臨下憑欄四望的感覺。 楚山,指西山。 楚江,指贛江。 「雲漲」、「濤作」,景象當時壯觀,可以想見詞人心潮的激蕩。 「何處征帆木末去,有時野鳥沙邊落。 」這是寫登高遠望時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駛在樹梢上,野鳥有時落在沙邊。 「有時」,二字極為傳神。 「近簾鈎、暮雨掩空來,今猶昨。 」「暮雨」說明其佇望之久。 正當遊目騁懷、沉入遐思時,雨霧撲簾而來,真是「珠簾暮卷西山雨」,與王勃當年所見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臨風嗟嘆了。 以上是寫在滕王閣覽景。 景物寫得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又處處映照着《滕王閣序》,融通了今古,拉長了視野。 這段景物描寫明顯地浸染着作者的情緒,如「征帆木未」就包含着前途渺茫之感,而「暮雨掩空來」不無淒涼之意,「今猶昨」則蘊含著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並且引出下片的抒懷。 「秋漸緊,添離索。 天正遠,傷飄泊。 」「秋煙緊」就是秋意見深。 這秋意包括上片所寫西風、暮雨,如果說登臨樓閣時還給人以興緻,現在則給人以相反的刺激,讓人更覺淒愴孤單了。 「天正遠」,道途茫茫,任所還遠着呢。 「正」字不堪。 這都是眼前所感。 這樣一個季節,這樣一種環境,這樣一番景緻,作者那敏感的心怎能不受到觸動呢?於是下面由近及遠,迴首往事。 「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休休莫莫」,意思是說,算了、算了,顯得不堪迴首。 這十年如果從嘉熙元年(1237)算起(正十年),他多次落職,最近的六年基本上是罷退鄉居,仕途不順,去年底剛復職,只半年又被謫遷。 第3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