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街行樂」二句,寫京城觀燈者之眾,場面之熱閙。 「禁街」指京城街道。 元宵夜,老百姓几乎全部走到街頭,去行樂看熱閙,以致于弄得到處灰塵滾滾;而仕女們的蘭麝細香,卻不時撲入鼻中,使人欲醉。 「暗塵香拂面」句,兼從蘇味道詩與周邦彥詞化出。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云:「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周邦彥《解語花。 上元》詞云:「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作者把蘇詩與周詞意思糅為一句,這樣一來加大了句子的容量,也正因如此詞意的酣暢則有所遜色。 「皓月隨人近遠」句。 即化自蘇詩的「明月逐人來」。 此時作者把視線移向天上,只見一輪皓月,似多情的伴侶,「隨人近遠」。 明月隨人這種現象,常人亦有所感覺,但經作者灌入主觀感情,飾以新巧之筆,便見不凡。 蘇東坡讀到這句時曾說:「好個『皓月隨人近遠』!」大概就是欣賞它筆意之妙。 它與上句「暗塵香佛面」結合起來,寫出兼有人間天上之美的元夕之夜。 上片用此句結束,使詞境有所開拓、對比,確是成功的一筆。 下片又筆鋒一轉寫燈節的熱閙。 而筆墨着重於描寫君王的游賞。 「天半鰲山」三句,旨寫皇帝坐禦樓上看燈。 「鰲山」是元宵燈景的一種。 這種燈具是把成千上萬的綵燈,堆疊成一座像傳說中的巨鰲那樣的大山(「天半」形容其高),也叫「山棚」、「采山」。 譬如《東京夢華尋》載:「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 」「鳳樓兩觀」即指宣德樓建築,那是大內(皇宮)的正門樓。 《東京夢華錄》「大內」一節云:「大內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鎸樓鳳飛雲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角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下列兩闕亭相對,悉用朱紅杈子。 」從此書的記載來看,「鳳樓」就是宣德樓,「兩觀」就是它的東西兩「闕亭」。 皇帝坐樓上看到,鰲山上千萬盞的綵燈,璀璨輝煌,使他感到十分悅目賞心,故曰「光動鳳樓兩觀」。 宋代皇帝一般是垂下帘子來觀燈的,例如《東京夢華錄》又云:「宣德樓上,皆垂黃緣簾,中一位乃禦座。 用黃羅設一綵棚,禦龍直執黃蓋掌扇,列于簾外。 」「東風靜、朱簾不卷」句,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而有了「東風靜」三字,則自然與人事相交融的境界全部體現出來了。 「玉輦將歸」三句,寫皇帝禦駕回宮。 《東京夢華錄》又云:「至三鼓,樓上以小紅紗燈球緣索而至半空,都人皆知車駕返內矣。 」這時候,樓上樂隊高聲吹奏管弦。 鼎沸樂聲,彷彿從雲外傳來。 這就是「玉輦將歸,雲外聞絃管」的意思。 「認得宮花影轉」,這句話是說臣僚跟着皇帝回去。 正像《東京夢華錄》「駕回儀衛」節說:「駕回則禦裹小帽,簪花乘馬,前後從駕臣僚,百司儀馬,悉賜花。 」蔡偹《鐵圍山叢談》卷一中也說:“國朝宴集,賜臣僚花有三品:…… 凡大禮後恭謝,上元節游春,或幸金明池、瓊林苑,從臣皆扈蹕而隨車駕,有小宴謂之對禦(賜群臣宴),凡對禦則用滴粉縷金花,極其珍巧矣。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皇帝回宮時,臣僚們帽上簪着宮花,因而綵燈映照下,花影也就跟着轉動了。 這樣寫臣僚跟着歸去,是很生動的。 此風至南宋猶存。 如《武林舊事》卷一」恭謝「節描述說:」禦筵華,百官侍衛吏卒等並賜簪花從駕,縷翠滴金,各競華麗,望之如錦繡。 ……姜白石有詩云:「萬數簪花滿禦街,聖人先自景靈回;不知後面花多少,但見紅雲冉冉來。 ‘」這些記載可與此詞互相驗證。 這是一首描繪時節風物的詞。 這類詞比較難寫,南宋的張炎曾慨嘆:「昔人詠節序,不唯不多,付之歌喉者,類是率俗。 」(《詞源》這首詞也難說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因為它留有蘇味道詩和周邦彥較多的痕跡。 但這首詞提供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元宵風俗情景,特別是皇帝觀燈的場面,可以與史籍相印證,有認識歷史價值。 本詞繼前人處亦能有所變化,描寫也比較生動。 還應該指出,用此調填詞是作者的首創)見《能改齋漫錄》(,平仄聲韻,都很妥貼,創調之功,不應埋沒。 幼卿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幼卿」生卒和姓氏不詳。 徽宗宣和年間世。 《能改齋漫錄》卷十六錄其詞一首。 ●浪淘沙 幼卿 目送楚雲空,前事無蹤。 漫留遺恨鎖眉峰。 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 客館嘆飄蓬,聚散匆匆。 揚鞭那忍驟花驄。 望斷斜陽人不見,滿袖啼紅。 幼卿詞作鑒賞 據《能改齋漫錄》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有人題詞于陝府驛壁云:「幼卿少與表兄同硯席,雅有文字之好。 未笄,兄欲締姻。 父母以兄未祿,難其請,遂適武弁公。 明年,兄登甲科,職教洮房(今甘肅臨潭),而良人統兵陝右,相與邂逅于此。 兄鞭馬,略不相顧,豈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雲。 」這段話表現出上面這首詞隱含着一幕婚姻悲劇。 又因為這段詞出自封建社會一位不幸女子之手筆,讀之使人如聞其內心的泣訴,深感封建禮教對人的命運的主宰,即便是今天仍有認識意義。 第3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