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兩句「世間萬事轉頭空」,指宦海浮沉,猶過眼雲煙。 這句話表明詞人視高官厚祿如草芥的心境。 「個裡如如不動」,「個裡」其意為此中,即心中。 「如如不動」,佛家語,指真如常住,圓融而不凝滯的境界。 《金剛經》「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是此句之源。 這句話用以表達詞人結廬人境,不聞車喧,遠污離穢,潔身自好的心境。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之意,深藴其中。 全詞似隱逸閒適之作,實為明志抒憤之詞。 全詞反映了子諲居濁而守潔,遠奸佞而守忠的美德。 就其藝術性而言,寫景,筆染春色,柳綠花紅,月朗風清;敘事,筆挾風雷,激情慷慨。 這種睛空佈雷的手法,自出機杼,獨標高格。 另外,本詞明開暗合,照應縝密,亦見詞人匠心。 第一、二句柳煙雲紅,當為暮靄之時,第六句月下林風,是晚間風景。 時間之推移,如絲相貫,不見斷隙。 故事詞實是一首耐人尋味的好詞。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知易水寒。 同雲深處望三關。 斷腸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難。 頻聞遣使問平安。 幾時鸞輅還。 向子諲詞作鑒賞 向子諲是南宋初年主戰派大臣之一。 靖康之難之時,他曾請康王趙構率諸將渡河,以救徽欽二帝。 建炎三年(1129),金兵進湖南圍長沙。 此時他率軍民與金兵血戰八晝夜。 陳與義《傷春》詩云:「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這首詞所敘之事就是此事。 紹興九年(1139),子諲觸怒秦檜,從此歸隱鄉間十五年以卒。 其詞多寫山林逸趣,但也不乏憂國傷時之作,此詞即其中之一。 詞題「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其中乙卯為紹興五年(1135),鄱陽即今江西波陽縣,位於翻陽湖東岸。 從此詞第一句來看,起筆極寫江南江北,大雪漫天,寒氣逼人。 如此大雪天征程上,詞人思考什麼呢?是溫暖的家,抑或前村之酒舍?兩者都不是。 「遙知易水寒。 」易水(今河北),當時正是金人的後方。 從此句可知詞人是懷想被擄北去的徽欽二帝。 此句寫懷想,句中「知」字是眼。 「知」前加一遙字,寫出其懷念之深。 落一寒字,見得其體貼之切。 寒字與起筆之雪漫漫照應,結構完整,頗有寓意。 江南江北已大雪漫漫,燕山雪花大如席,其寒徹骨,可想而知。 寒字亦暗示出二帝漠北寒冷之地,備受金人種種虐待。 此句取自戰國末荊軻之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既而又倍增一份悲憤之感。 「同雲深處望三關。 」上句寫內心之懸想,此句更推進一步,寫出舉目以北望。 三關者,淤口關、益津關(均今河北霸縣)、瓦橋關(今河北雄縣)。 五代周顯德六年(959),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 詞人以易水、三關,厝代北地。 詞人遙望天北,但見彤雲沉沉,二帝蒙塵之處,上有沉沉之彤雲,下有重重之關山。 「斷腸山又山。 」那重重之山,遮斷了詞人的視線,更遮斷了二帝之歸路。 遙望重山,怎能不令人肝腸寸斷!詞情至此,似已至極。 然而詞人之悲痛是沒有極點的。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難。 」換片三句翻出奇語,然痛入骨髓矣。 唐人之詩云:「天若有情天亦老」,猶為虛擬之辭,此則直謂天可老。 漢人之詩云:「山無陵,江水為竭,……乃敢與君絶」。 想象還沒達到海,此則至于海矣。 天荒地老,痛劇恨深,見於言外。 下句更道「消除此恨難」。 此恨正指靖康之恥、二帝被擄。 難字,與上二句之可字能字呈為強烈對比,天可老、海能翻之可能,倍加反襯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然而實際上天難老,海亦難翻,而消除此恨之難,更難於此二事,直是絶望之語。 結尾二句奇外出奇,從絶望之中竟又現出一片痴望來。 「頻聞遣使問平安。 幾時鸞輅還。 」鸞指馬鈴,其形製為「鸞口銜鈴」(《古今注。 輿服》)。 輅是車上橫木,鸞輅即指二帝車駕。 《宋史。 高宗紀》載:紹興四年(1134)春正月,「遣章誼等為金國通問使」。 五年五月,又「遣何蘚等奉使金國,通問二帝」。 故結筆上句言「頻聞遣使問平安」。 此詞作於紹興五年隆冬,事實上徽宗已于「紹興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 因為直至「七年九月甲子,凶問(始)至江南」(《宋史·徽宗紀》)。 詞人此時當然不可能「預卜」此一凶問。 但二帝金國備受磨難,詞人是明白的。 問平安之語,字面堂皇得體,內裡何等酸楚。 上言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固已絶望;結句反謂幾時鸞輅還,則又翻出無可遏止之希望。 此希望雖不合情理,卻見出一片痴情。 以痴情語作結,使得此詞愈樸愈厚愈無盡。 此詞傷悼徽欽二帝之被擄,實際上是融家國之悲為一體(詞人是神宗皇后之再從侄)。 徽欽二帝,皆亡國之昏君,本無可痛恨。 但「國、君一體」(《春秋公羊傳》莊公四年)之時代,二帝之蒙塵當時人們看來實與祖國山河之破碎、北宋文明之毀棄為一事。 故從歷史之角度看,子諲此詞表露出南渡之初愛國志士悲憤心態,所以有其一定的歷史認識意義。 從藝術之角度看,則此詞抒情曲折深刻,及語言之諲婉工致,造詣頗有獨到之處。 上片由江南江北之雪聯想到易水之寒,又由此一聯想而遙望三關,已是層層翻進。 下片凌空設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襯此恨難消,情至絶望之境,便若無以復加。 第3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