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之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詞作鑒賞 李清照的這首《永遇樂》當是作者流寓臨安時所 作。 這首詞雖寫元夕,卻一反常調,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對比,抒發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上片寫今年元宵節的情景。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着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寫的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雲彩,圍合著璧玉一樣的圓月。 兩句對仗工整,辭采鮮麗,形象飛動。 但緊接着一句「人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嘆。 這裡包含着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 置身表面上依然熱閙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只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出「人何處」的嘆息。 這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人似曾相識的情景面前產生的一時的感情活動,看似突兀,實則含蘊豐富,耐人咀嚼。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又轉筆寫初春之景:濃濃的煙靄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調,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調謝了。 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於少。 「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 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藉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 正因為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只覺春意味少。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承上描寫作一收束。 佳節良辰,應該暢快地遊樂了,卻又突作轉折,說轉眼間難道就沒有風雨嗎?這種突然而起的「憂愁風雨」的心理狀態,深刻地反映了詞人多 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家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詞人的晚景雖然淒涼,但由於她的才名家世,臨安城中還是 有一些貴家婦女乘着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 盛會。 只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 這幾句看似平淡,卻恰好透露出詞人飽經憂患後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由上片的寫今轉為憶昔。 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裡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 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閒暇遊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 「鋪翠冠兒,金撚雪柳,簇帶爭濟楚。 」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們戴上嵌插着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綫撚絲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遊樂。 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那時候無憂無慮的游賞興緻,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汴京的繁華熱閙。 以上六句憶昔,語調輕鬆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 但是,昔日的繁華歡樂早已成為不可追尋的幻夢,「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歷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為形容憔悴、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閙繁華提不起興緻,懶得夜間出去。 「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卻又橫生波瀾,詞人一方面耽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懷戀着往昔的元宵盛況,想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溫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 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嚮往,但骨子裡卻蘊含著無限的孤寂悲涼。 面對現實的繁華熱閙,她卻只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 這是何等的悲涼! 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 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 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 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于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生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武陵春》為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 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 全詞一喝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第3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