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兩句直抒詞人心中痛苦的離情。 這春光明媚的時刻,他看到那瘦小的花枝,不禁忽有所思,這種感情渺渺茫茫,甚至有些捉摸不定。 也許這瘦小的花枝幻化為他那戀人的倩影,於是他不自覺地極目天涯,想看到戀人曾經居住過的那座高樓。 「天涯」,極言其遠:「百尺」,極言其高:四字雖很通俗,卻展示了一種虛無縹緲的境界。 「人樓中否」一句,以自言自語的問句,點明所想者是他心目中的那個人,表達了他對分別已久的所戀者無限深厚的情意。 過片兩句緊承前意,描寫昔日樓中相聚的情景。 「四和」,香名,亦稱四合香。 「金鳧」,即金鴨,指鴨子形的銅香爐。 「雙陸」,古代一種博戲的名稱,相傳是三國時曹植所制。 本置骰子兩隻,到了唐末,加到六隻,謂之葉子戲。 其法中國已失傳,流傳至日本,稱飛雙陸,現尚存。 詞人回憶當年樓中,四和香的煙縷從鴨子形的銅香爐中緩緩升起,裊裊不絶。 他和那個女子正作雙陸這種博戲,女子玩弄雙陸的纖纖玉手,使他歷久難忘。 往日的甜蜜生活,女子的形象特徵,詞人只是感情的抒發中順帶說出,自然而又妥貼,這比作專門交代要高明得多。 結拍兩句,化景語為情語,設想奇警,把詞人當時矛盾心情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 此處連用妙喻:衣裳沾有污垢,可以洗滌,心靈染有愁情,也說可浣;而藉以浣愁者,不是水而是風,浣而愁未去,反而更濃,其濃又恰濃于醇酒,這兩句用一個比喻,以後一句加強前一句,使情緒更推進一層;而兩句之間,又用兩個「情」字構成頂真格,銜接緊密,語氣連貫,詞人的感情似不可遏止,傾瀉而出。 因此顯得不柔媚、不淒婉,與起首所定下的峭健的基調相一致。 這樣就把它從傳統的花間風格區別出來。 南閒胡仔稱秦湛(秦觀之子)的詞「藕葉清香勝花氣」「寫景詠物,可謂造微入妙」。 這一評語,用以評折此詞的藝術特色是十分恰當的。 徐俯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徐俯(?-1141)字師川,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以父禧死國事,授通直郎,累官司門郎中。 靖康二年(1127)張邦昌僭位,遂致仕。 高宗朝,起為右諫議大夫,賜進士出身,歷翰林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尋奉祠歸。 紹興九年,知信州,十一年卒。 《宋史》有傳。 與曾幾、呂本中游,列名《江西詩社宗派圖》,為江西派詩人。 詞存十七首,見《樂府雅詞》卷中。 ●卜算子 徐俯 天生百種愁,掛斜陽樹。 綠葉陰陰自得春,草滿鶯啼處。 不見凌波步,空憶如簧語。 柳外重重疊疊山,遮不斷、愁來路。 徐俯詞作鑒賞 此詞寫離愁,但能獨辟蹊徑,創造出一種剛健質樸的意境。 「天生百種愁」,詞一開頭,就將胸中萬斛愁情,噴薄而出,這也是和花間委婉含蓄的抒情風格所不同的。 愁本胸中,怎麼會掛斜陽樹呢?這句看似無理的話,實際上表達的是一種趨近極至的感情,亦有所本。 李白《金鄉送韋八之西京》詩云:「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李白寫他的心「西掛咸陽樹」,全賴「狂風吹」三字作為動力。 而徐俯詞中的境界則相對靜止,沒有強烈的動詞,寫的是所思之人遠山外,詞人舉目遠望,唯見斜陽照處,煙霧迷茫,綠樹青山,好似披掛着滿樹愁緒。 詞人觸景生情,於是就產生這種形似無理、實卻情深的語言。 「綠葉」二句承上語意,描寫詞人所見景物:樹上綠葉,樹下芳草,還有那飛舞其間的啼鶯,都是當時的景緻。 由於詞發端情緒激越,至此則略一頓挫,節奏上趨于舒緩和平穩。 就詞意而言,說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觀樹,遂覺滿樹愁情,而今冷靜觀察,才知樹自為樹,人自為人。 「自得春」三字,下得極妙。 綠樹芳草,欣欣向榮;黃鶯當春,自鳴得意,與人邈不相涉,唯達其理者體其情也。 這裡雖宕開一筆,但卻使詞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開始具體寫所愁的內容:「不見凌波步,空憶如簧語。 」從這兩句看,主人公懷念的是一位絶色佳人。 「凌波步」,形容女子走路時步履輕盈的姿態,語出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如簧語」,形容女子的聲音美妙動聽,有如音樂,語出《詩經。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 但把原來的貶義改為褒義。 此詞,由於筆墨有限,不能對佳人之美作細緻的描繪,往往只是揀最傳神的地方點染幾筆;這位佳人輕盈的步履、美妙的聲音,一直縈迴主人翁的胸臆。 因被重重疊疊的山巒所遮斷,佳人億而不見,便產生難以排解的愁怨。 這兩句既與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結尾二句,為實寫。 結尾兩句「柳外重重疊疊山,遮不斷、愁來路」是用借喻手法來寫愁。 徐俯這裡是說,愁自外面向主體襲來,要借客體的力量把它擋住。 他用山來構成重重疊疊的屏障,企圖阻擋憂愁的侵襲;然而仍然阻擋不住,則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 愁的來路為何和山有關,蓋因所思之人斜陽外、山那邊,這裡是照應開頭。 起首以樹比愁,結尾以山遮愁,前後照應,渾然一體。 這個借喻新奇工巧,歷來為人所稱道。 王安中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王安中(1076—1134)字履道,曲陽(今屬山西)人。 從學于蘇軾、晁說之。 築室自榜曰「初寮」。 元符三年(1100)進士,調瀛州司理參軍,大名縣主簿。 第2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2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