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良辰美景同時便是觸發隱衷的媒介。 上片歇拍「兩岸草煙低,青山啼子規」二句,就是由樂轉悲的一個過渡。 雖然看起來只是寫景,似乎船兒划到一個開闊去處,水平岸低,時聞杜鵑。 「芳草」,「杜鵑」等語彙與意象有其特殊的內容積澱。 芳草萋萋的景色,常回來暗示着情親者的遠遊未歸。 如《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不如歸去」的鳥語,更坐實和加重了這一重暗示。 如范仲淹《子規》:「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歸來愁未寢,黛淺眉痕沁。 」寫春遊歸來,興盡怨生。 只「未寢」二字,便寫出女主人公愁極失眠,同時完成了時間由晝入夜的轉換,一石二鳥。 眉間淺淺的黛色,既意味着殘妝未整,又暗示着無人掃眉。 這個不眠的春月夜,女主人公獨個兒喝起悶酒來了。 「花影轉廊腰,紅添酒面潮。 」兩句之妙,妙由花影而見月,由醉顏而示悶。 空靈蘊藉,頗有餘韻。 「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見女主人公花下對月獨酌已久。 而喝悶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勝酒力,面泛紅潮了。 如此複雜的心緒,如此難狀之情景,詞人筆下表達得竟是如此輕靈。 雖「語不涉己」,已「若不堪憂」。 這首詞巧用比興與暗示,用語措詞空靈多變。 雖然詞中襲用了「花間派」詞的傳統手法,但風格婉約,自有一番動人魅力。 晁沖之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晁沖之字叔用,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 嘗從陳師道學詩,自稱「九歲一門生」(《過陳無己墓》);又嘗與王直方、江端本唱和,與呂本中交善,「相與如兄弟」(呂本中《東萊呂紫微師友雜誌》)。 名列《江西詩社宗派圖》。 舉進士不第,授承務郎。 後遭廢,居具茨山下,人稱具茨先生。 政和間,為大晟府丞。 著有《晁具茨先生詩集》十五卷,近人趙萬裡輯有《晁叔用詞》一卷。 ●臨江仙 晁沖之 ′昔西池池上飲,年年多少歡娛。 別來不寄一行書。 尋常相見了,猶道不如初。 安穩錦屏今夜夢,月明好渡江湖。 相思休問定何如。 情知春去後,管得落花無? 晁沖之詞作鑒賞 此詞以沖淡隱約的情致,抒寫記憶中的歡娛以及追蹤已逝的夢影而不得的悵惘之情。 詞起筆直接敘述當年和朋友們汴京西池(金明池)暢飲的歡娛情景,從「年年多少歡娛」的語氣中隱隱透露了物是人非的極為沉重的悵惘情緒。 此處當然是因列名元祐黨籍受禍以後所產生的對往事的回憶。 從「別來不寄一行書」一句裡,可以聽出遷客逐臣憂讒畏譏心情的弦外之音。 接着下面更進一層設想,別說分手後斷絶音信,即使而今仍象以往一樣天天見面,誰又敢和當初那般親密談論呢?所以說「尋常相見了,猶道不如初」,這是由追憶往事聯繫現實所悟出的道理。 語言平淡通俗,卻勾畫出嚴酷政治壓迫下反常的社會現象。 下片轉寫到個人目前的處境和想法。 政治環境既然如此險惡,把人逼到息交絶游的境地,他現只能被錦屏圍障着的七尺臥榻上得到一點安全感,那上面做着自己的夢了。 「安穩錦屏今夜夢,月明好渡江湖」,兩句說得很富於詩意,內中卻藏着一段沉鬱的情思。 當此之際,羅網而無羽翼的處境,既與古人相同,杜甫《夢李白》的詩句似乎是詞人心有所通、藉以寄情的媒介。 杜詩說「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又說「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是寫故人月夜赴夢:「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是寫夢中故人來也艱難。 詞人既然為自己安排了一個好夢,自然也祝願故人夢魂趁今夜月明,「好渡江湖」,飛來相會。 詞語對杜詩的運用似反實正,都是對故人命運的關注。 患難知交的相濡以沫,卻以歡暢的語氣出之,其悲更甚下文「相思休問定何如」,仍是懸想與夢中故人相見後的情景,深知彼此眼前處境,也不須互相問訊起居何如了。 這一句仍然從杜甫懷念李白詩句生發。 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詩末云:「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 」問「何如」即問安,六朝時已有此語。 南朝梁王筠《與長沙王別書》:「高秋淒爽,體中何如?」也見于六朝人偽托漢斑固撰的《漢武帝內傳》:「不審比來起居何如?」自唐至宋沿用,吳曾《能改齋漫錄。 事始》便說:「今世書問往還,必曰『不審比來起居何如』。 」舉《漢武帝內傳》為證。 下面接着抒發他的感嘆:「情知春去後,管得落花無!」春天都已過去了,落花的命運悲慘。 詞非道自然規律,抒傷春之愁,而是另有寄託。 這個「春天」是政治上的春天,「落花」是指他們那一班受風雨摧殘的同道。 向他們發出「季子平安否」之類的問訊,更增辛酸。 這兩句比喻,含意顯豁,情深語痛。 這是一首寄宴頗深,但文筆淡雅的小詞,頗耐回味。 ●漢宮春·梅 晁沖之 瀟灑江梅,向竹梢稀處,橫兩三枝。 東君也不愛惜,雪壓風欺。 無情燕子,怕春寒、輕失花期。 惟是有、南來歸雁,年年長見開時。 清淺小溪如練,問玉堂何似,茅舍疏籬? 傷心故人去後,冷落新詩。 微雲淡月,對孤芳、分付他誰。 空自倚、清香未減,風流不人知。 晁沖之詞作鑒賞 第2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2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