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貧窮,父兄囚執,聞出財得以生活,為人子弟者將不顧死亡之患,敗亂之行,以赴財利,求救親戚。 一人得生,十人以喪,如此,伯夷之行壞,公綽之名滅。 政教壹傾,雖有周召之佐,恐不能復。 古者藏財於民,(「財」字從《漢紀》補。 )不足則取,有餘則予。 《詩》曰「爰及矜人,哀此鰥寡」,上惠下也。 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急上也。 今有西邊之役,民失作業,雖戶賦口斂以贍其睏乏,古之通義,百姓莫以為非。 以死救生,恐未可也。 陛下布德施教,教化既成,堯舜亡以加也。 今議開利路以傷既成之化,臣竊痛之。 (《漢書·蕭望之傳》:京兆尹張敞書,願令諸有罪得以差入谷此八郡贖罪,事下有司,望之與少府李強議。 又見荀悅《漢紀》,又見《藝文類聚》五十四。 ) ○對兩府難問入谷贖罪議 先帝聖德,賢良在位,作憲垂法,為無窮之規,永惟邊竟之不贍,故《金布令甲》曰:「邊郡數被兵,離饑寒,夭絶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給其費」,固為軍旅卒暴之事也。 聞天漢四年,常使死罪人入五十萬錢減死罪一等,豪強吏民請奪假貸至為盜賊以贖罪。 其後姦邪橫暴,群盜並起,至攻城邑,殺郡守,充滿山谷,吏不能禁,明詔遣綉衣使者以興兵擊之,誅者過半,然後衰止。 愚以為此使死罪贖之敗也,故曰不便。 (《漢書·蕭望之傳》) ○烏孫元貴靡尚少主議 烏孫絶域,信其美言,萬裡結婚,非長策也。 (《漢書·蕭望之傳》,又《西域傳》下作:烏孫絶域、變故難保、不可許。 ) 烏孫持兩端,亡堅約,其效可見,前少主在烏孫四十餘年,恩愛不親密,邊境未以安,此以事之驗也。 今少主以元貴靡不得立而還,信無負於四夷,此中國之大福也。 少主不止,繇役將興,其原起此。 (《漢書·蕭望之傳》,又見《西域傳》下,小異。 ) ○對詔問因亂滅匈奴議 《春秋》晉士丐帥師侵齊,聞齊侯卒,引師而還,君子大其不伐喪,以為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 前單于慕化鄉善稱弟,遣使請求和親,海內欣然,夷狄莫不聞。 未終奉約,不幸為賊臣所殺,今而伐之,是乘亂而幸災也,彼必奔走遠遁。 不以義動兵,恐勞而無功。 宜遣使者弔問,輔其微弱,救其災患,四夷聞之,咸貴中國之仁義。 如遂蒙恩得復其位,必稱臣服從,此德之盛也。 (《漢書·蕭望之傳》:五鳳中,匈奴大亂,議者多曰:「匈奴為害日久,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 」詔遣問望之計策,望之對云云,上從其議。 ) ○單于朝儀議 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 外夷稽首稱藩,中國讓而不臣,此則覊縻之誼,謙亨之福也。 《書》曰:「戎狄荒服」,言其來荒忽亡常。 如使匈奴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闕於朝享,不為畔臣。 信讓行乎蠻貉,福祚流于亡窮,萬世之長策也。 (《漢書·蕭望之傳》) 戎狄荒服,言其來服荒忽無常,時至時去,宜待以客禮。 讓而不臣,如其後嗣,遂逃竄伏,使於中國不為叛臣。 (《漢書·匈奴傳贊》。 案此約文與本傳少異,故並錄之。 ) ○雨雹對 《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時季氏專權,卒逐昭公。 鄉使魯君察於天變,宜亡此害。 今陛下以聖德居位,思政求賢,堯舜之用心也。 然而善祥未臻,陰陽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勢之所致也。 附枝大者賊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唯明主躬萬機,選同姓,舉賢材,以為腹心,與參政謀,令公卿大臣朝見奏事,明陳其職,以考功能。 如是,則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權廢矣。 (《漢書·蕭望之傳》:地節三年夏,京師雨雹。 望之因是上疏,願陳災異,下少府宋畸問狀,望之對以為。 ) ☆蕭育 育字次君,望之子。 宣帝時為太子庶子。 元帝即位為郎,病免,後為御史,除大將軍功曹,遷謁者。 使匈奴副校尉,後為茂陵令,拜司隷校尉,免。 復為中郎將,使匈奴,歷冀州、青州兩部刺史,長水校尉,泰山太守,大鴻臚,右扶風,免。 哀帝時拜南郡太守,病去官,起為光祿大夫、執金吾。 ○奏封事薦馮野王 野王行能高妙,內足與圖身,外足以慮化。 竊惜野王懷國之寶,而不得陪朝廷與朝者並。 野王前以王舅出,以賢復入,明國家樂進賢也。 (《漢書·馮奉世附傳》:朔方刺史蕭育奏封事薦言。 案:朔方即冀州。 又案:王章薦馮野王封事,末三語與此同。 ) ☆金安上 安上,字子侯,宅侯日單弟倫之子。 宣帝時為侍中,賜爵關內侯,進封都成侯,遷建章衛尉,謚曰敬侯。 ○上書言昌邑王賀 賀天之所棄,陛下至仁,復封為列侯。 賀囂頑放廢之人,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 (《漢書·武五子昌邑王傳》:侍中衛尉金安上上書言,奏可。 ) ☆柯 柯,史不著其姓,宣帝時為揚州刺史。 ○奏昌邑王賀罪 賀與故太守卒史孫萬世交通,萬世問賀:「前見廢時,何不堅守毋出宮,斬大將軍,而聽人奪璽綬乎?」賀曰:「然。 失之。 」萬世又以賀且王豫章,不久為列侯。 賀曰:「且然,非所宜言。 」(漢書·武五子昌邑王傳》:元康三年,封賀為海昏侯。 後數年,揚州刺史柯奏云云,制曰:「削戶三千。 」) ☆廖 廖,史不著其姓,宣帝時為豫章太守。 ○奏絶昌邑王后 第1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漢文》
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