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用莽草,種類最多,有葉大如手掌者,有細葉者,有葉光厚堅脆可拉者,有柔軟而薄者,有蔓生者,多是謬誤。 按 《本草》:「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 」今考木若石南,信然;葉稀、無花實,亦誤也。 今莽草,蜀道、襄、漢、浙、江湖間山中有,枝葉稠密,團欒可愛,葉光厚而香烈;花紅色,大小如杏花,六出,反捲向上,中心有新紅蕊,倒垂下,滿樹垂動搖搖然,極可玩。 襄、漢間漁人競采以搗飯飴魚,皆翻上,乃撈取之。 南人謂之石掛。 白樂天有《廬山桂》詩,其序曰: 「廬山多桂樹。 」又曰:「手攀青桂樹。 」蓋此木也。 唐人謂之紅桂,以其花紅故也。 李德裕《詩序》曰 :「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伊川,移植郊園,眾芳色沮。 乃是蜀道莽草,徒得佳名耳 。 」衛公此說亦甚明。 自古用此一類,仍毒魚有驗。 《本草·木部》所收,不如何緣謂之草,獨此未喻。 孫思邈《千金方》人參湯,言須用流水煮,用止水則不驗。 人多疑流水、止水無異。 余嘗見丞相荊公喜放生,每日就市買活魚,縱之江中,莫不洋然;唯入江中輒死。 乃知但可居止水,則流水與止水果不同,不可不知。 又鯽魚生流水中,則背鱗白而味美;生止水中 ,則背鱗黑而味惡 ;此亦一驗。 《詩》所謂「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蓋流水之魚,品流自異。 熙寧中,闍婆國使人入貢方物,中有摩娑石二塊,大如棗,黃色,微似花蕊;又無名異一塊,如蓮菂;皆以金函貯之。 問其人 :「真仿何以為驗?」使人云:「摩娑石有五色,石色雖不同,皆薑黃汁磨之,汁赤如丹砂者為真。 無名異,色黑如漆,水磨之,色如乳者為真 。 」廣州市舶司依其言試之,皆驗,方以上聞。 世人蓄摩娑石、無名異頗多,常患不能辨真偽。 小說及古方書如《炮炙論》之類亦有說者,但其言多怪誕,不近人情。 天聖中,余伯父吏書新除明州,章憲太后有旨,令于泊船求此二物,內出銀三百兩為價,值如不足,更許于州庫貼支。 終任求之,竟不可得。 醫潘璟家有白摩娑石,色如糯米糍,磨之亦有驗。 璟以治中毒者,得汁慄殻許入口即瘥。 藥有用根,或用莖、葉,雖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達其理,未可妄用。 如仙靈脾,《本草》用葉,南人卻用根;赤箭,《本草》用根,今人反用苗。 如此未知性果同否?如古人遠志用根,則其苗謂之小草;澤漆之根,乃是大戟;馬兜零之根,乃是獨行。 其主療各別。 推此而言,其根、苗蓋有不可通者。 如巴豆能利人,唯其殻能止之;甜瓜蒂能吐人,唯其肉能解人;坐掔能懵人,食其心則醒;楝根皮瀉人,枝皮則吐人;邕州所貢藍藥,則藍蛇之首,能殺人,藍蛇之尾能解藥;鳥獸之肉皆補血,其毛角鱗鬣皆破血;鷹鸇食鳥獸之肉,雖筋內皆化,而獨不能化毛。 如此之類多,悉是一物而性理相反如此。 山茱萸能補骨髓者,取其核溫澀,能秘精氣,精氣不泄,乃所以補骨髓;今人或削取肉用,而棄其核,大非古人之意。 如此皆近穿鑿,若用《本草》中主療,中當依本說。 或別有主療改用根、莖者,自從別方。 嶺南深山中有大竹,有水甚清澈。 溪澗中水皆有毒,唯此水無毒,土人陸行多飲之。 至深冬,則凝結如玉。 乃天竹黃也。 王彥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間水皆不可飲,唯剖竹取水,烹飪飲啜,皆用竹水。 次年被召赴闕,冬行,求竹水,不可復得。 問土人,乃知至冬則凝結,不復成水。 遇夜野火燒林木為煨燼,而竹黃不灰,如火燒獸骨而輕。 土人多於火後採拾,以供藥品,不若生得者為善。 以磁石磨針鋒,則鋭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 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 據《本草》:「河豚味甘溫,無毒,補虛,去濕氣,理腰腳。 」因《本草》有此說,人遂信以為無毒,食之不疑。 此甚誤也。 《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魚,亦謂之鮠五回反。 魚,非人所嗜者,江浙間謂之回魚者是也 。 吳人所食河豚有毒 ,本名侯夷魚。 《本草注》引《日華子》云:「河豚有毒,以蘆根及橄欖等解之。 肝有大毒。 又為魚、吹肚魚 。 」此乃是侯夷魚,或曰胡夷魚,非《本草》所載河豚也。 引以為注,大誤矣。 《日華子》稱: 「又名魚 。 」此卻非也,蓋差互解之耳。 規魚浙東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規。 吹肚魚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脹如吹也。 南人捕河豚法:截流為柵,待群魚大下之時,小拔去柵,使隨流而下,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觸柵,則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漁人乃接取之。 零陵香,本名蕙,古之蘭蕙是也 ,又名薰。 《左傳》曰: 「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即此草也。 唐人謂之鈴鈴香,亦謂之鈴子香,謂花倒懸枝間如小鈴也。 至今京師人買零陵香,須擇有鈴子者。 鈴子,乃其花也。 此本鄙語,文士以湖南零陵郡。 遂附會名之。 後人又收入《本草 》,殊不知《本草正經》 自有薰草條,又名蕙草,註釋甚明。 南方處處有,《本草》附會其名,言出零陵郡,亦非也。 藥中有用蘆根及葦子、葦葉者。 荒、葦之類,凡有十數多種,蘆、葦、葭、菼、疎、萑、葸、息理反。 華之類皆是也。 名字錯亂,人莫能分。 第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夢溪筆談》
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