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變,即應付各種情況的變化。 全篇共十節,都是講的應付各種情況的戰法。 28、武侯問曰:「車堅馬良,將勇兵強,卒遇敵人,亂而失行,則如之何?」 吳起對曰:「凡戰之法,晝以旌旗旛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 摩左而左,摩右而右。 鼓之則進,金之則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從今者誅。 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陳矣。 」 [譯文] 武侯問:「戰車堅固,馬匹馴良,將領勇敢,士卒強壯,突然遭遇敵人,亂得不成行列,該怎麼辦?」 吳起答:「一般作戰的方法,白天用旌旗旛麾來指揮,夜間用金鼓笳笛來指揮。 指揮向左就向左,指揮向右就向右。 擂鼓就前進,鳴金就停止。 第一次吹笳笛就出動,第二次吹笳苗就會合,不聽號令的就殺。 三軍畏服威嚴,士卒聽從命令,這樣,就沒有打不敗的強敵,沒有攻不破的堅陣。 」 29、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避之於易,邀之於阝厄。 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阝厄;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干擊萬,莫善於阻。 今有少卒卒起,擊金鳴鼓于阝厄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 故曰,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 」 [譯文] 武侯問:「如果敵眾我寡,怎麼辦呢?」 吳起答:「在平坦地形上避免和它作戰,而要在險要地形上截擊它,所以說,以一擊十,最好是利用狹窄隘路;以十擊百,最好是利用險要地形;以千擊萬,最好是利用阻絶地帶。 如果用少數兵力,突然出擊,在狹隘道路上擊鼓鳴金,敵人雖多,也莫不驚慌騷動。 所以說,使用眾多兵力,務必選擇平坦地形;使用少數兵力,務必選擇險要地形。 」 30、武侯問曰:「有師甚眾,既武且勇,背大險阻,右山左水,深溝高壘,守以強弩,退如山移,進如風雨,糧食又多,難與長守,則如之何」‧ 起對曰:「大哉問乎!此非車騎之力,聖人之謀也,能備千乘萬騎,兼之徒步,分為五軍,各軍一衢。 夫五軍五衢,敵人必惑,莫之所加。 敵人若堅守以固其兵,急行間謀以觀其慮。 彼聽吾說,解之而去,不聽吾說,斬使焚書,分為五戰。 戰勝勿追,不勝疾歸。 如是佯北,安行疾鬥,一結其前,一絶其後,兩軍銜枚,或左或右,而襲其處。 五軍交至,必有其力,此擊強之道也。 」 [譯文] 武侯問:「敵人很多,既有良好訓練,又很勇敢,背靠高山,前臨險要,右依山,左靠水;深溝高全,強弩守備,後退穩如山移,前進急如風雨,糧食又很充足,很難與它長.久相持,應該怎麼辦呢?」吳起答:「您提的問題很大啊!這不能單靠車騎的力量,而要靠高明的計謀才能取勝的。 如能準備戰車十輛,騎兵萬人,加上步兵,區分為五支軍隊,每支軍隊擔任一個方向,五支軍隊分為五個方向,敵人必然發生迷惑,不知我將要打它哪裡。 如果敵人堅強防守,以鞏固它的軍隊,我就立刻派出軍使去摸清它的意圖。 假如故人聽我勸說而撤兵,我也撤兵離開。 如不聽勸告,反而殺我使節,燒我的書信,就五路進攻。 戰勝不要追擊,不勝就迅速撤回。 如果要假裝敗退,引誘敵人,就應以一軍穩妥地行動,急劇地戰鬥,其它四軍,一軍牽制敵人前方,一軍斷絶敵人後路,另以兩軍秘密行動,從左右兩側,襲擊敵人據守的地方。 五軍合擊,公然形成有利態勢,這就是打擊強敵的方法。 」 31、武侯問曰:「敵近而薄我,欲去無路,我眾甚懼,為之奈何?」 起對曰:「為此之術,若我眾彼寡,各分而乘之,彼眾我寡,以方從之。 從之無息,雖眾可服。 」 [譯文] 武侯問道:「敵人接近,迫我交戰,我想擺脫它而沒有去路,軍心很恐懼,應該怎麼辦呢?」 吳起答:「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如果我眾敵寡,可以分兵包圍敵人,如果敵眾我寡,可以集令兵力襲擊敵人,不斷地襲擊它,敵人雖多也可制服。 」 32、武侯問曰,「若遇敵于溪谷之間,傍多險阻,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遇諸丘陵、林谷、深山、大澤,疾行亟去,勿得從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進弓與弩,且射且虜,審察其政,亂則擊之勿疑。 」 [譯文] 武侯問:「如在溪谷之間和敵人遭遇,兩旁都是險峻地形,而且敵眾我寡,應該怎麼辦呢?」 吳起答:「遇到丘陵、森林、谷地、深山、大澤等不利地形,都應迅速通過,不要遲緩。 如果在高山深谷突然與敵遭遇,必先擊鼓吶喊,乘勢衝亂敵人,再把弓弩手挺進到前面,一面戒備,一面考慮計謀,並觀察敵人的陣勢是否混亂,如發現敵軍混亂,就毫不遲疑地全力發起進攻。 」 33、武侯問曰:「左右高山,地甚狹迫,卒遇敵人,之不敢,去之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谷戰,雖眾不用,募吾材土與敵相當,輕足利兵以為前行,分車列騎隱于四旁,相去數里,無見兵,敵必堅陳,進退不敢。 於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營,之敵人必懼,車騎挑之,勿令得休。 此谷戰之法也。 」 [譯文] 武侯問:「左右是高山,地形很狹窄,突然與敵遭遇,既不敢進攻,又不能退走,應該怎麼辦呢?」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吳子兵法》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