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說:「凡兩軍交戰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 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倖偷生就會遭到滅亡。 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要使部隊就象坐在漏船上,伏在燒屋之下那樣;急迫地採取行動。 [因為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即使機智的人,也來不及去周密謀劃,勇敢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只能當機立斷,奮力拚搏,[才可保全自己,打敗敵人。 ]因此說,用兵的害處,猶豫最大,全軍失利,多半產生於遲疑。 」 19、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 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 十入學戰,教成百人。 百人學戰,教成千人。 千人學戰,教成萬人。 萬人學戰,教成三軍。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 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 每變皆習,乃授其兵。 是為將事。 」 [譯文] 吳子說:「士卒在戰鬥中往往死於沒有技能,敗於不熟悉戰法。 所以用兵的方法。 首先是訓練。 一人學會戰鬥本領了,可以教會十人。 十人學會,可以教會百人。 百人學會,可以教會千人。 千人學會,可以教會萬人。 萬人學會,可以教會全軍。 [在戰法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 [在陣法上,]圓陣變方陣,坐降變立陣,前進變停止,向左變向右,向前變向後,分散變集結,集始變分散。 各種變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 這些都是將領應該他的事情。 」 20、吳子曰:「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 鄉裡相比,什伍相保。 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 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 [譯文] 吳子說:「教戰的法則,身體矮的拿矛栽,身體高的用弓努,強壯的杜大旗,勇敢的操金鼓,體弱的擔任飼養,聰明的出謀劃策同鄉同裡的編在一起,同什同伍的互相聯保。 [軍隊行動的信號:]打一通鼓,整理兵器。 打兩通鼓,練習列陣。 打三通鼓,迅速就餐。 打四通鼓,整裝待發。 打五通鼓,站隊整列。 鼓聲齊鳴,然後舉旗[指揮軍隊行動]。 」 21、武侯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 起對曰:「無當天灶,無當龍頭。 天灶者。 大谷之口。 龍頭者,大山之端。 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招搖在上,從事于下。 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 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陳以待之。 」 [譯文] 武侯問道:「軍隊前進、停止,有一定的原則嗎?」 吳起答:「不要在『天灶』紮營,不要在『龍頭』上駐兵。 所謂天灶,就是大山谷的口子。 所謂龍頭,就是大山的頂端。 軍隊指揮,必須左軍用青龍旗,右軍用白虎旗,前軍用朱雀旗,後軍用玄武旗,中軍用招搖旗在高處指揮,軍隊在其指揮下行動。 臨戰時,還要觀察風向,順風時就呼噪乘勢進擊,逆風時就堅陣固守,等待變化。 」 22、武侯問曰:「凡畜卒騎,豈有方乎?」 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 冬則溫廄夏則涼鬥爭鬥爭廡。 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 習其弛逐,閒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 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 凡馬不傷于末,必傷于始。 不傷于饑,必傷于飽。 日暮道遠,必數上下。 寧勞於人,滇無勞馬。 常令有餘,備敵覆我。 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 [譯文] 武侯問:「馴養軍馬,有什麼方法呢?」 吳起答:「軍馬,飼養處所要安適,水草要喂得適當,饑飽要有節制。 冬天要保持馬廄的溫暖,夏天要注意馬棚的涼爽。 經常剪刷鬃毛。 細心鏟蹄釘掌,讓它熟悉各種聲音和顏色,使其不致驚駭。 練習奔馳追逐,熟悉前進、停止的動作,做到人馬相親,然後才能使用。 輓馬和乘馬的裝具,如馬鞍、籠頭、嚼子、繮‘繩等物,必使其完整堅固。 凡馬匹不是傷于使用完了時,就是傷于使用開始時。 不傷于過饑,就傷于過飽。 當天色已晚路程遙遠時,就須使乘馬與步行交替進行。 寧可人疲勞些,不要使馬太勞累。 要經常保持馬有餘力,以防敵之襲擊。 能夠懂得這些道理的,就能天下無敵。 」 論將,就是論述對將領的要求和判斷。 全篇共五節,前三節論述對己方將領的要求,後兩節論述對敵方將領的判斷。 23、吳子曰:「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 兼剛柔者,兵之事也。 凡人論將,常觀于勇,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爾。 夫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故將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理者,治眾如治寡。 備者,出門如見敵。 果者,臨敵不懷生。 或者,雖克如始戰。 約者,法令省而不煩。 受命而不辭,敵破而後言返,將之禮也。 故師出之日。 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 [譯文]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吳子兵法》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