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云:「實其心之所發。 」不知實字代得誠字否?又不知是發前求實,抑是發後求實?若是發前求實,則工夫仍在存時。 然《章句》又云:「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 」似言凡于意之所發,皆務求所以實之,則誠之功,已落在意後矣。 落在意後,則必就其事而實之,而自欺仍只是自欺,其意是看意字尚精,而看誠字轉粗也。 所以轉下慎獨,方打入?面,有審幾之說,不免就誠意推先一層矣。 夫既以獨知為獨,而以慎獨推先於意誠,明是「欲誠其意,先致其知」之註疏,既有獨知之致知,又有補傳窮理之致知,頭緒何所適從乎?(以上《誠意》) 聖學本心,維心本天,維玄維默,體乎太虛。 因所不見,是名曰獨。 獨本無知,因物有知,物體于知,好惡立焉。 好惡一機,藏於至靜,感物而動,七精着焉。 自身而家,自家而國,國而天下,慶賞刑威,惟所措焉,是為心量,其大無外,故名曰天。 天命何命?即吾獨知。 一氣流行,分陰分陽,運為四氣,性體乃朕,率為五常,殊為萬事。 反平獨知,獨知常止。 全體具之,本無明暗,常止則明,紛馳乃暗,故曰「闇然日章」,「的然日亡」。 君子知之,凜乎淵水。 於所不睹,於所不聞,日夕兢兢,道念乃凝。 萬法歸一,不盈此知,配天塞地,盡性知命。 此知無始,是為原始,此知無終,是為反終。 死生之說,畫夜之常,吾生與生,吾死與死。 夷彼萬形,非吾得私。 猥雲不死,狂馳何異!(《獨箴》) 論語學案 君子學以慎獨,直從聲臭外立根基,一切言動事為,慶賞刑威,無不日見于天下,而問其所從出之地,凝然不動些子,只有一箇淵然之象,為天下立皇極而已。 眾星晝夜旋轉,天樞不動,其不動處,是天心,這便是「道心惟微。 」其運旋處,便是「人心惟危。 」其常運而常靜處,便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天人之學也。 (《為政以德》) 心之官則思,思曰睿,睿作聖。 思本無邪,其卒流于邪者,勿思耳。 以為思無邪,非也。 思無邪者,閒邪之學也。 《詩》以理性情,人心之情自正,何邪之有?(《詩三百》) 孟武伯問孝,是人子身上事,父母惟其疾之憂,是父母身上事。 問是孝,答是慈,有何關涉?豈知人子于父母,其初只是一人之身,父母的痛癢,便是人子的痛癢,若于此漠不相關,更有何孝可言?若於此認得親切,亦更有何孝可言?惟疾之憂,非徒以慰親之為孝也,知乎此者,必能以其身為父母之身,以其心為父母之心,而終身孺慕之情,有無所不至者矣。 (《孟武伯》) 知則全體皆知,不知則全體皆不知,更無半明半暗分數。 但私意蔽錮,亦有去來,則有時而知,有時而不知耳。 夫既有時而知,有時而不知,則並其知而非,人能知己之不知,正是無所不知的本體呈露時。 金針一撥,宿障全消。 (《誨女知之》) 信是本之真心,而見之然諾之際者,是身世作合關鍵,猶車之輗軏。 然舉世尚狙詐,人而無信,一味心口相違,千蹊萬徑,用得熟時,若以為非此不可持身,不可禦世,豈知其斷斷乎不可者!可不可只衡在是非上,而行不行方格到利害上也。 (《無信》) 君子之於仁,惟有貧賤一途,是終身得力地,雖終食之頃,未始無去處交乘之隙,使終食而為貧賤之終食,則疏食飲水樂也。 極貧賤之途,雖造次仁也,顛沛仁也,苟舍此而欲處以非道之富貴,有斷斷乎不可者!君子所以練此心之仁,不容躲閃,不容方便,纔是中心安仁也。 孔子圍匡七日,子路曰:「吾聞仁者必容,知者必用。 」如此說,則天下更無非道之貧賤可處。 豈知自人分上看貧賤則非道,自君子身上看,未嘗非道也。 世人只為見得有非道貧賤,所以怨天尤人,無所不至。 (以上《富與貴》) 盈天地間,萬事萬物,各有條理,而其條理貫通處,渾無內外人己感應之跡,亦無精粗大小之殊,所謂一以貫之也。 一本無體,就至不一,會得無二無雜之體,從此手提線索,一一貫通。 纔有壅淤,便與消融;纔有偏枯,便與圓滿。 時時澄徹,處處流行,直將天地萬物之理,打合一處,亦更無以我合彼之勞,方是聖學份量。 此孔門求仁之旨也。 聖人從自己身上,言心無死地,則曰實。 無所不貫,則曰一以貫之,非以一貫萬也。 一以貫之,還他天地自然本色。 (以上《一貫》) 仁者渾然全體而無息,就全體中露出個治賦,為宰,為儐相才具,便是大海中一漚發現。 且有待而然,有時豎起,有時放下,非不息之體。 故即三子之才,而其未仁亦自可見。 (《可使治賦》) 鄧定宇曰:「此非閔、憲以下學問,顏子心常止,故不遷;心常一,故不貳。 」予謂心本常止,而不能不動以怒,故就怒時求止法,曰不遷。 心本常一,而不能不二於過,故就過時求一法,曰不二。 此正復性之功。 若先得此心之止與一者以立本,而後遇怒能不遷,遇過能不二,則是止者一心,而不遷者又一心也。 一者一心,而不貳者又一心也。 將孔門一切懲忿窒慾,遷善改過之學,都無用處,所謂復性之功者,不幾求之虛無寂滅之歸乎?(《不遷怒》) 第4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