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無方無體,其在人為視聽,為言動,為喜怒哀樂,其在天地萬物,則發育峻極者,即人之視聽言動,喜怒哀樂者也。 鳶之飛,魚之躍,以至山川之流峙,草木之生生化化,皆人之視聽言動、喜怒哀樂者也。 故人之喜怒哀樂、視聽言動,與天地萬物周流貫徹,作則俱作,息則俱息,而無彼此之間,神無方體故也。 故格吾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物,則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神無方體故也。 視聽喜怒之外,更有何物?蓋古之言視聽喜怒者,有見於神通天地萬物而為言;後之言視聽喜怒者,有見於形對天地萬物而為言,通則一,對則二,不可不察也。 (《答項甌東》) 源委與體用稍異,謂源者,委所從出可也,謂非委則無以見源,源豈待委而後見乎?蓋源與委猶二也。 若夫知之感應變化,則體之用;感應變化之知,則用之體。 猶水之流,流之水,水外無流,流外無水。 非若源之委,委之源,源外無委,委外無源,首尾相資,而非體用無間者也。 無一刻無性,則無一刻無情,無一刻非發。 雖思慮不作,閒靜虛融,俗語謂之自在,則亦樂之發也。 閒靜虛融,不得為未發,則又焉有未發者在閒靜虛融之先乎?故未發言其體,已發言其用,其實一知也。 人心常知,而知之一動一靜,莫非應感。 雜念不作,閒靜虛融者,知之靜,蓋感於靜境而靜應也。 思慮變化,紛紜交錯者,知之動,蓋感於動境而動應也。 動則五官俱用,是為動之物;靜則五官俱不用,是為靜之物,動靜皆物也。 閒靜虛融,五官不用,而此知精明不欺,不滅於紛紜交錯之時也;紛紜交錯,五官並用,而此知精明不欺,無加於閒靜虛融之時也,動靜皆知也。 (以上《答雙江》) 良知本虛,致知即是致虛。 真實而無一毫邪妄者,本虛之體也;物物慎其獨知,而格之不以邪妄自欺者,致虛之功也。 若有見於虛而求之,恐或離卻事物,安排一箇虛的本體,以為良知本來如是,事事物物皆從此中流出,習久得效,反成障蔽。 (《答賀龍岡》 凡兩念相牽,即是自欺根本。 如此不了,卒歸於隨逐而已。 (《答鄭元健》) 性^L不善,故良知無不中正。 學者能依着見成,良知即無過中失正。 苟過中失正,即是不曾依着見成良知,若謂依着見成良知,而未免過中失正,是人性本不中正矣,有是理乎? 良知固能知古今事變,然非必知古今事變,而後謂之良知。 生而知之者,非能生而知古今事變者也,生而無私意,不蔽其良知而已。 然則學知、困知,亦惟去其私意,不蔽其良知而已。 良知誠不蔽於私,則其知古今事變,莫非良知;苟有私意之蔽,則其知古今事變,莫非私意,體用一原者也。 (以上《答董兆時》) 貞襄聶雙江先生豹 聶豹字文蔚,號雙江,永豐人也。 正德十二年進士。 知華亭縣。 清乾沒一萬八千金,以補逋賦,修水利,興學校。 識徐存齋於諸生中。 召入為御史,劾奏大奄及柄臣,有能諫名。 出為蘇州知府。 丁內外艱,家居十年。 以薦起,知平陽府,修關練卒,先事以待,寇至不敢入。 世宗聞之,顧謂侍臣曰:「豹何狀乃能爾?」陞陝西按察司副使,為輔臣夏貴溪所惡,罷歸。 尋復逮之,先生方與學人講《中庸》,校突至,械繫之。 先生系畢,復與學人終前說而去。 既入詔獄,而貴溪亦至,先生無怨色。 貴溪大慚。 踰年得出。 嘉靖二十九年,京師戒嚴,存齋為宗伯,因薦先生。 召為巡撫薊州右僉都御史,轉兵部侍郎,協理京營戎政。 仇鸞請調宣、大兵入衛,先生不可而止。 尋陞尚書,累以邊功加至太子少傅。 東南倭亂,趙文華請視師,朱龍禧請差田賦開市舶,輔臣嚴嵩主之,先生皆以為不可,降俸二級。 遂以老疾致仕。 四十二年十一月四日卒,年七十七。 隆慶元年,贈少保,諡貞襄。 陽明在越,先生以御史按閩,過武林,欲渡江見之。 人言力阻,先生不聽。 及見而大悅曰:「君子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猶疑接人太濫,上書言之。 陽明答曰:「吾之講學,非以蘄人之信己也,行吾不得已之心耳。 若畏人之不信,必擇人而與之,是自喪其心也。 」先生為之惕然。 陽明征思、田,先生問「勿忘勿助之功」,陽明答書「此間只說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專言勿忘勿助,是空鍋而爨也。 」陽明既歿,先生時官蘇州,曰:「昔之未稱門生者,冀再見耳,今不可得矣。 」於是設位,北面再拜,始稱門生。 以錢緒山為證,刻兩書於石,以識之。 先生之學,獄中閒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徹,萬物皆備。 乃喜曰:「此未發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 」及出,與來學立靜坐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 是時同門為良知之學者,以為「未發即在已發之中,蓋發而未嘗發,故未發之功卻在發上用,先天之功卻在後天上用。 」其疑先生之說者有三:其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今曰「動處無功」,是離之也。 其一謂「道無分於動靜也」,今曰「功夫只是主靜」,是二之也。 其一謂「心事合一,心體事而無不在」,今曰「感應流行,着不得力」,是脫略事為,類於禪悟也。 王龍溪、黃洛村、陳明水、鄒東廓、劉兩峰各致難端,先生一一申之。 惟羅念菴深相契合,謂「雙江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着,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 」兩峰晚乃信之,曰:「雙江之言是也。 」夫心體流行不息,靜而動,動而靜。 第1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