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器之別”。 曰:“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 、不可聞、超然聲臭處指為道,就其可睹、可聞、體物不遺指為器,非二物也。 今人卻以無形為道,有形為器,便是裂了宗旨。 喜怒哀樂即形色也,就其未發渾然、不可睹聞指為中,就其發而中節、燦然可睹聞指為和。 今人卻以無喜怒哀樂為中,有喜怒哀樂為和,如何得合?人若無喜怒哀樂則無情,除非是槁木死灰。 」 往年與周順之切磋。 夢與同志講學,一廚子在旁切肉,用刀甚快。 一貓升其幾,以刀逐之,旋復切肉如故。 因指語同座曰:「使廚子只用心逐貓,貓則去矣,如何得肉待客?」醒以語順之,忻然有省。 天性與氣質,更無二件。 人此身都是氣質用事,目之能視,耳之能聽,口之能言,手足之能持行,皆是氣質,天性從此處流行。 先師有曰:「惻隱之心,氣質之性也。 」正與孟子形色天性同旨。 其謂「浩然之氣,塞天地,配道義」,氣質與天性,一滾出來,如何說得「論性不論氣」。 後儒說兩件,反更不明。 除卻氣質,何處求天地之性?良知虛靈,晝夜不息,與天同運,與川同流,故必有事焉,無分於動靜。 若分動靜而學,則交換時須有接續,雖妙手不能措巧。 元公謂「靜而無靜,動而無動」,其善發良知之神乎! 潁泉先生語錄 學者真有必求為聖人之心,則即此必求一念,是作聖之基也。 猛自奮迅一躍,躍出,頓覺此身迥異塵寰,豈非千載一快哉! 和靖謂:“敬有甚形影,只收斂身心,便是主一。 如人到神祠中致敬時,其心收斂,更着不得毫髮事,非主一而何?此最得濂、洛一脈。 學莫要於識仁。 仁,人心也。 吾人天與之初,純是一團天理,後來種種嗜欲,種種思慮,雜而壞之。 須是默坐澄心,久久體認,方能自見頭面。 子曰:「默而識之。 」識是識何物?謂之默則不靠聞見,不倚知識,不藉講論,不涉想像,方是孔門宗旨,方能不厭不倦。 是故必識此體,而後操存涵養始有着落。 學莫切於敦行,仁豈是一箇虛理?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而非仁也。 知事外無仁,仁體時時流貫,則日用之間,大而人倫不敢以不察,小而庶物不敢以不明。 人何嘗一息離卻倫物,則安可一息離卻體仁之功?一息離便非仁,便不可以語人矣。 顏子視、聽、言、動,一毫不雜以非禮,正是時時敦行,時時善事吾心。 先儒謂:「學成於靜。 」此因人馳於紛擾,而欲其收斂之意。 若究其極,則所謂不睹不聞。 主靜之靜,乃吾心之真,本不對動而言也,即周子所謂「一」,程子所謂「定」。 時有動靜,而心無動靜,乃真靜也。 若時而靜存,時而動察,乃後儒分析之說。 細玩「子在川上」章,可自見矣。 孔子謂:「苟志於仁,無惡也。 」若非有此真志,則終日縈縈,皆是私意,安可以言過? 李卓吾倡為異說,破除名行,楚人從者甚眾,風習為之一變。 劉元卿問於先生曰:「何近日從卓吾者之多也?”曰:“人心誰不欲為聖賢,顧無奈聖賢礙手耳。 今渠謂酒色財氣,一切不礙,菩提路有此便宜事,誰不從之?」 夫子謂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為鮮,蓋真能見過,則即能見吾原無過處,真能自訟,則常如對讞獄吏,句句必求以自勝矣。 但人情物理,不遠於吾身,苟能反身求之,又何齟齬困衡之多?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人我無間,其順物之來,而毌以逆應之,則物理有不隨我而當者乎? 格致之功,乃曾子發明一貫之傳。 天下萬事萬物,莫不原於吾之一心,此處停妥,不致參差,即是大公之體。 以此隨事應之,無所增損起滅,即是順應之流行矣。 動容貌,出辭氣,正顏色,莫非以此貫之。 所諭「應事接物,惟求本心安妥便行。 否,雖遠眾勿恤」。 學能常常如是,本心時時用事,久之可造於誠。 世有以真實見羨者,吾因之以加勉,有以迂闊見誚者,吾不因之而稍改。 何也?學所以求自信而已,非為人也。 然所謂本心安妥,更亦當有辨真無私心,真無世界心,乃為本心,從此安妥,乃為真安妥,不然,恐夾帶世情,夾帶習見,未可以語本心安妥也。 夫為吾一身之主,為天地萬物之主,孰有外於心?所以握其主以主天地萬物,孰有過於存心?非我公反身體貼,安能言之親切若此?第存心莫先於識心,識心莫先於靜,所謂心固不出乎腔子?然退藏於密者此也,彌滿於六合者亦此也。 所謂識,固始於反觀預設,然淨掃其塵念,而自識其靈明之體可也。 識此靈明之呈露,而不極深研窮以得其全體不可也。 所謂存,固始於靜時凝結,然「屋漏」,此操存之功也,「友君子」,亦此操存之功也。 所謂靜亦有二:有以時言者,則動亦定、靜亦定之動靜是也;有以體言者,則不對動說,寂以宰感,翕聚以宰發散,無時不凝結,亦無時不融釋,所謂無慾故靜,即程門之定是也。 若曰有嗜靜處,則能必其無厭動處耶?若曰常在?面,停停噹噹,則方其在外時,又何者在?面耶?心者,天下至神至靈者也。 存心者,握其至神至靈,以應天下之感者也。 苟認定吾靈明之相,而未盡吾真體之全,即不免在內在外之疑。 苟分存心與應務為二時,即不能免靜時凝結,動時費力之疑。 願公不以其所已得為極至,而深識此心之全體,盡得存心之全功,則自有渙然冰釋處矣。 第1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