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心體得失為吉凶,今人以外物得失為吉凶。 作德日休,作偽日拙,方見影響不爽。 奉身之物,事事整飾,而自家身心,先就破蕩,不祥莫大焉。 性字從心從生,這心之生理,精明真純,是發育峻極的根本。 戒慎恐懼,養此生理,從君臣父子交接處,周貫充出,無須臾虧損,便是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古人發育峻極,只從三千三百充拓,不是懸空擔當。 三千三百,只從戒懼真體流出,不是技節檢點。 自天子至於庶人,皆有中和位育。 中和不在戒懼外,只是喜怒哀樂,大公順應處;位育不在中和外,只是大公順應,與君臣父子交接處。 人倫庶物,日與吾相接,無一刻離得,故庸德之行,庸言之謹,兢業不肯放過,如織絲者絲絲入簆,無一絲可斷,乃是經綸大經。 問諸生:「平旦之氣奚若?”曰「覺得清明,覺得無好惡。 」曰:「清明者心也,而無好惡則有心而無意;清明者知也,而無好惡則有知而無物。 二三子試思之,果有無意之心,無物之知乎?」曰:「平旦之氣,湛然虛明。 杲日當空,一物不留。 」曰:“一物不留,卻是萬物畢照。 一物不留,是常寂之體;萬物畢照,是常感之用。 」 濂溪主靜之靜,不對動而言,恐人誤認,故自註無慾。 此靜字是指人生而靜真體,常主宰綱維萬化者。 在天機,名之曰「無聲無臭」,故揭「無極」二字;在聖學,名之曰「不睹不聞」,故揭「無慾」二字。 天心無言,而元亨利貞無停機,故百物生;聖心無慾,而仁義中正無停機,故萬物成。 知太極本無極,則識天道之妙;知仁義中正而主靜,則識聖學之全。 戒慎恐懼之功,命名雖同,而血脈各異。 戒懼於事,識事而不識念;戒懼於念,識念而不識本體。 本體戒懼,不睹不聞,常規常矩,常虛常靈,則沖漠無朕,未應非先,萬象森然,已應非後,念慮事為,一以貫之,是為全生全歸,仁孝之極。 問「天下事變,必須講求”。 曰:“聖門講求,只在規矩,規矩誠立,千方萬圓,自運用無窮。 平天下之道,不外絜矩,直至瓊台,方補出許多節目,豈是曾子比丘氏疏略欠缺?」 問「格致”。 曰:“心不離意,知不離物。 而今卻分知為內,物為外;知為寂,物為感,故動靜有二時,體用有二界,分明是破裂心體。 是以有事為點檢,而良知卻藏伏病痛,有超脫事為,而自謂良知瑩徹,均之為害道。 」 徐少初謂:「真性超脫之幾,須從無極太極悟入。 ”曰:“某近始悟得此意,然只在二氣五行流運中,故從四時常行、百物常生處見太極,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處見真性,方是一滾出來,若隱隱見得真性本體,而日用應酬,湊泊不得,猶是有縫隙在。 先師有云:『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了此便是下學上達之旨。 」 問「博約”。 曰:“聖門之學,只從日用人倫庶物,兢兢理會自家真性,常令精明流行。 從精明識得流行實際,三千三百,彌綸六合,便是博文。 從流行識得精明主宰,無形無聲,退藏於密,便是約禮。 故『亦臨亦保,昭事上帝。 不怨不尤,知我其天。 』初無二涂轍。 」 問「不睹不聞”。 曰:「汝信得良知否?」曰:「良知精明,真是瞞昧不得。 」曰:「精明有形乎?」曰:「無形。 」曰:「有聲乎?」曰:「無聲。 」曰:“無形與聲,便是不睹不聞;瞞眛不得,便是莫見莫顯。 」 問「戒懼”。 曰:“諸君試驗心體,是放縱的,是不放縱的?若是放縱的,添箇戒懼,卻是加了一物。 若是不放縱的,則戒懼是復還本體。 年來一種高妙口譚,不思不勉,從容中道精藴,卻怕戒懼拘束,如流落三家村?,爭描畫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於自家受用,無絲毫干涉。 」 有苦閒思雜念者,詰之曰:「汝自思閒,卻彭閒思;汝自念雜,卻惡雜念。 闢諸汝自醉酒,卻惡酒醉。 果能戒懼一念須臾不離,如何有功夫去浮思?」 錢緒山論意見之弊,謂:「良知本體着於意見,猶規矩上着以方圓,方圓不可得而規矩先裂矣。 ”曰:“此病猶是認得良知粗了。 良知精明,肫肫皜皜,不粘帶一物。 意即良知之運行,見即良知之發越,若倚於意,便為意障,倚於見,便為見障。 如秤天平者,手勢稍重便是弊端。 」 王泉石云:「古人開物成務,實用須講求得定,庶當局時不失着。 ”曰:“某嘗看棋譜,局局皆奇,只是印我心體之變動不居。 若執定成局,亦受用不得,緣下了二三十年棋,不曾遇得一局棋譜。 不如專心致志,勿思鴻鵠,勿援弓矢,盡自家精神,隨機應變,方是權度在我,運用不窮。 」 龍溪曰:「不落意見,不涉言詮,如何?”曰:「何謂意見?」曰:「隱隱見得自家本體,而日用湊泊不得,是本體與我終為二物。 」曰:「何謂言詮?」曰:「凡問答時,言語有起頭處,末稍有結束處,中間有說不了處,皆是言詮所縛。 」曰:「融此二證如何?」曰:“只方是肫肫皜皜實際。 」 程門所云「善惡皆天理,只過不及處便是惡」,正欲學者察見天則,不容一毫加損。 雖一毫,終不免踰矩。 此正研幾脈絡。 《大學》言好惡,《中庸》言喜怒哀樂,《論語》言說樂不慍。 舍自家性情,更無用功處。 順逆境界,只是晴雨,出處節度,只是語默。 此中潔淨,無往不潔淨,此中粘帶,無往不粘帶。 第10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