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歿,諸弟子紛紛互講良知之學,其最盛者山陰王汝中、泰州王汝止、安福劉君亮、永豐聶文蔚,四家各有疏說,駸駸立為門戶,於是海內議者群起。 先生曰:“先師標緻良知三字,於支離汩沒之後,指點聖真,真所謂滴骨血也。 吾黨慧者論證悟,深者研歸寂,達者樂高曠,精者窮主宰流行,俱得其說之一偏。 且夫主宰既流行之主宰,流行即主宰之流行,君亮之分別太支。 汝中無善無惡之悟,心若無善,知安得良?故言無善不如至善。 《天泉證道》其說不無附會,汝止以自然為宗,季明德又矯之以龍惕。 龍惕所以為自然也,龍惕而不恰於自然,則為拘束;自然而不本於龍惕,則為放曠。 良知本無寂感,即感即寂,即寂即感,不可分別。 文蔚曰:『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後有知,必自其寂者求之,使寂而常定,則感無不通。 』似又偏向無處立腳矣。 宋儒學尚分別,故勤註疏;明儒學尚渾成,故立宗旨。 然明儒厭訓詁支離,而必標宗旨以為的,其弊不減於訓詁。 道也者,天下之公道,學也者,天下之公學也,何必列標宗旨哉?”先生之學,則以求心為宗,所註《心箴圖》,列而為五:曰心圖,指本體也;曰存,曰死,曰出入,曰放心。 各有箴,而功以存心為主。 晚年造詣益深,每提本朝儒者曰:「文清之行,粹然師表,求其卓然之見,一貫之唯︰似隔曾、顏一級。 文成明睿,學幾上達,若夫動不踰矩,循循善誘,猶非孔氏之家法。 白沙煞有曾點之趣,而行徑稍涉於孤高。 敬齋慎密,似有子夏規模,而道業未臻於光大。 孟子願學孔子,而於顏、閔猶曰『姑舍』,吾於四先生亦云。 」以恩貢,就華亭訓導,陞崇明教諭。 歸家三十年,築室今山。 着有《今山集》一百卷。 [清] 黃宗羲 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一 前言 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東廓、念菴、兩峰、雙江其選也。 再傳而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陽明未盡之旨,是時越中流弊錯出,挾師說以杜學者之口,而江右獨能破之,陽明之道賴以不墜。 蓋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應之理宜也。 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鄒守益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人。 九歲從父宦於南都,羅文莊欽順見而奇之。 正德六年會試第一,廷試第三,授翰林編修。 踰年丁憂。 宸濠反,從文成建義。 嘉靖改元,起用。 大禮議起,上疏忤旨,下詔獄,謫判廣德州。 毀淫祠,建復初書院講學。 擢南京主客郎中,任滿告歸。 起南考功,尋還翰林,司經局洗馬,上《聖功圖》。 世宗猶以議禮前疏弗悅也,下禮部參勘而止。 遷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掌南院。 陞南京國子祭酒。 九廟災,有旨大臣自陳。 大臣皆惶恐引罪,先生上疏獨言君臣交儆之義,遂落職閒住。 四十一年卒,年七十二。 隆慶元年,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莊。 初見文成於虔台,求表父墓,殊無意於學也。 文成顧日夕談學,先生忽有省曰:「往吾疑程、朱補《大學》,先格物窮理,而《中庸》首慎獨,兩不相蒙,今釋然,格致之即慎獨也。 」遂稱弟子。 又見文成於越,留月餘,既別而文成念之曰:「以能問於不能,謙之近之矣。 」又自廣德至越,文成歎其不以遷謫為意,先生曰:「一官應 優人,隨遇為故事耳。 」文成默然,良久曰:「《書》稱『允恭克讓』,謙之信恭讓矣。 自省允克如何?」先生欿然,始悟平日之恭讓,不免於玩世也。 先生之學,得力於敬。 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塵俗者也。 吾性體行於日用倫物之中,不分動靜,不捨晝夜,無有停機。 流行之合宜處謂之善,其障蔽而壅塞處謂之不善。 蓋一忘戒懼則障蔽而壅塞矣,但令無往非戒懼之流行,即是性體之流行矣。 離卻戒慎恐懼,無從覓性;離卻性,亦無從覓日用倫物也。 故其言「道器無二,性在氣質」,皆是此意。 其時雙江從寂處、體處用功夫,以感應、運用處為效驗。 先生言其「倚於內,是裂心體而二之也」。 彭山惡自然而標警惕,先生言其「滯而不化,非行所無事也」。 夫子之後,源遠而流分,陽明之沒,不失其傳者,不得不以先生為宗子也。 夫流行之為性體,釋氏亦能見之,第其捍禦外物,是非善惡一歸之空,以無礙我之流行。 蓋有得於渾然一片者,而日用倫物之間,條理脈絡,不能分明矣。 粗而不精,此學者所當論也。 先生《青原贈處》記陽明赴兩廣,錢、王二子各言所學,緒山曰:「至善無惡者心,有善有惡者意,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龍溪曰:「心無善而無惡,意無善而無惡,知無善而無惡,物無善而無惡。 」陽明笑曰:「洪甫須識汝中本體,汝中須識洪甫功夫。 」此與龍溪《天泉證道記》同一事,而言之不同如此。 蕺山先師嘗疑陽明《天泉》之言與平時不同。 平時每言「至善是心之本體」。 又曰「至善只是盡乎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 又曰「良知即天理」。 《錄》中言天理二字,不一而足,有時說「無善無惡者理之靜」,亦未嘗徑說「無善無惡是心體」。 今觀先生所記,而四有之論,仍是以至善無惡為心,即四有四句亦是緒山之言,非陽明立以為教法也。 今據《天泉》所記,以無善無惡議陽明者,盍亦有考於先生之記乎? 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附子善,孫德涵、德溥、德泳。 ) 善字某,號潁泉。 嘉靖丙辰進士。 由比部郎、藩臬使,歷官至太常寺卿。 第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