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功在漕運,其大議有三:一、三路轉運,以備不虞。 置倉衛輝府,每年以十分之二撥中都運船,兌鳳陽各府糧米,由汴梁達武陽,陸路七十里,輸於衛輝,由衛河以達於京。 松江、通泰俱有沙船,淮安有海船,時常由海至山東轉貿,宜以南京各總缺船衛分坐,兌松江、太倉糧米,歲運四五萬石達於天津,以留海運舊路。 於是並漕河而為三。 一、本折通融。 豐年米賤,全運本色,如遇災傷,則量減折色。 凡本色至京,率四石而致一石,及其支給一石,不過易銀三錢;在外折色,每石七錢。 若京師米貴,則散本色,米賤,則散折色,一石而當二石。 是寓常平之法於漕運之中。 一、原立法初意。 天下運船萬艘,每艘軍旗十餘人,共計十萬餘人,每年輳集京師,苟其不廢操練,不缺甲仗,是京營之外,歲有勤王師十萬彈壓邊陲。 其他利弊纖悉萬全,舉行而效之一時者,人共奇之。 其大者卒莫之能行也。 倭寇之亂,先生身親陷陣,肩中流矢。 其所籌畫,亦多掣肘,故忠憤至死不忘。 先生之學,多得之龍溪、念菴、緒山、荊川,而究竟於禪學。 其時東南講會甚盛,先生不喜干與,以為「此輩未曾發心為道,不過依傍門戶,雖終日與之言,徒費精神,彼此何益?譬礪石之齒頑鐵,縱使稍有漸磨,自家所損亦多矣。 」先生嘗言:「聖賢切要工夫,莫先於格物,蓋吾心本來具足格物者,格吾心之物也,為情慾意見所蔽,本體始晦,必掃蕩一切,獨觀吾心,格之又格,愈研愈精,本體之物,始得呈露,為格物。 格物則知自致也。 龍溪謂:『古人格物之說,是千聖經綸之實學。 良知之感應謂之物,是從良知凝聚出來。 格物是致知實下手處,不離倫物感應而證真修。 離格物則知無從而致矣。 』 吾儒與二氏毫釐不同正在於此。 」其實先生之論格物,最為諦當。 格之又格,而後本體之物呈露,即白沙之「養出端倪」也。 宋儒所謂未發氣象,亦即是此。 龍溪之倫物感應,又豈能捨此而別有工夫?第兩家之言物不同,龍溪指物為實,先生指物為虛。 凡天下之物攝於本體之物,本體之物又何嘗離倫物哉!然兩家皆精禪學,先生所謂本體呈露者,真空也;龍溪離物無知者,妙有也,與宋儒、白沙之論,雖似而有差別,學者又當有辨矣。 先生如京師,大洲訪之郊外,與之談禪。 議論蜂湧,先生唯唯不答。 大洲大喜,歸語人曰:「今日降卻萬鹿園矣。 」陸平泉聞而笑曰:「此是鹿園降卻大洲,何言大洲降卻鹿園也。 」戚南玄與先生遇,戲曰:「鹿園名為旅禪,實未得理,是假和尚。 」先生曰:「南玄名為宗儒,實未見性,是癡秀才。 」相與大笑。 先生一默一語,無非禪機如此。 鹿園語要 學不頓悟,才涉語言,雖勘到極精切處,總不離文字見解。 聖學功夫,只在格物。 所謂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 凡不於自己心性上透徹得者,皆不可以言格。 到得頓悟見性,則徹底明淨,不為一切情景所轉。 如鏡照物,鏡無留物;如鳥飛空,空無鳥跡。 日用感應,純乎誠一,莫非性天流行,無擬議,無將迎,融識歸真,反情還性,全體皆仁矣。 世論克己,淺之乎其論顏子也!夫視、聽、言、動而溺焉,己也;視、聽、言、動而止焉,己也;視、聽、言、動而不溺不止焉,亦己也。 禮者,中也,即吾之性也,仁之體之,不可絲毫容意於其間也,是故無思無為,感而遂通,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克之至也。 緒山以「收放心說”質先生。 先生曰:“子謂『求之未放之心,使不馳於物』,無乃有以制之乎?求是尋求之義,苟求得其體,則千條萬緒,紛然而馳者,皆此體之呈見,即無放與不放也。 不得其體,雖時時存之,猶放也。 以心制心,是二之也。 循其所是而去其所非,是取捨之心未忘,乃知識也,非不識不知也,皆放也。 子謂『性不可離,又惡得而放』?是矣!而又云『馳於物』,又誰馳也?」 或問「易簡超脫”。 先生曰:“性命玄妙,更無可擬議,易簡超脫,只在妙悟。 如欲易簡超脫,便不易簡超脫也。 蓋悟入即其礙處,便是超脫。 今之超脫,便是滯礙。 此即謂之玄關。 若於方寸不超脫處,不要放過,極精研思,不隨人語言文字作解,自然有個悟入處,則脫灑滯礙自不相妨也。 即此滯礙處,便是格,便是玄關,便是參性命之要,無出於此。 」 有兵憲問「慈悲解脫之說”。 先生曰:“於人無所不愛,是為慈悲。 貪官污吏之害人者,毅然去之,是為解脫。 二者惟君所行,但看時節因緣一見之耳。 」 戒慎恐懼,雖是工夫,實無作用。 不睹不聞,即是不識不知,便常是戒慎恐懼矣,故曰:「不睹不聞即戒慎恐懼也。 」人心上何可加此四字?二義各殊,而體用極為微妙,須精察之。 念菴以所得相證。 答曰:「兄夙發真心,固應有此入處。 然此猶涉解悟,未可遽以為是。 正好着力研窮,必盡去此礙膺之物,觸處洞然,頭頭明了,此便是盡心知性,須一毫不要自瞞過去為好。 第一要遠口談性命之友,懼其作混,轉為所蔽,不見自心。 第二要將一切世事俱看得破,方不礙此性天作用。 願兄愈加珍重,愈加精彩,如鑽木逢煙,切莫住手。 」 嘉靖庚寅,先生及心齋、東廓、南野、玉溪會講於金陵鷄鳴寺。 先生出《病懷詩》相質,其二曰:「三十始志學,德立待何時?往者既有悔,寧當復怠茲。 由仕莫非學,開心未信斯。 悅惡一何殊?此皆嘗在思。 第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