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洞山舉陽明語莊渠「心常動」之說。 先生曰:「然莊渠為嶺南學憲時,過贛。 先師問:“才子如何是本心?」莊渠云:「心是常靜的。 」先師曰:「我道心是常動的。 」莊渠遂拂衣而行。 末年,予與荊川請教於莊渠,莊渠首舉前語,悔當時不及再問。 予曰:「是雖有矯而然,其實心體亦原如此。 天常運而不息,心常活而不死。 動即活動之義,非以時言。 」因問心常靜之說。 莊渠曰:「聖學全在主靜,前念已往,後念未生,見念空寂,既不執持,亦不茫昧,靜中光景也。 」又曰:「學有天根,有天機,天根所以立本,天機所以研慮。 」予因問:「天根與邵子同否?」莊渠曰:「亦是此意。 」予謂:「邵子以一陽初動為天根,天根即天機也。 天根天機不可並舉而言。 若如公分疏,亦是靜存動察之遺意,悟得時謂心是常靜,亦可謂心是常動,亦可謂之天根,亦可謂之天機,亦可心無動靜。 動靜,所遇之時也。 」(《南遊會記》) 問:「知行合一”。 曰:「天下只有個知,不行不足謂之知。 知行有本體,有工夫,如眼見是知,然已是見了,即是行;耳聞得是知,然已是聞了,即是行。 要之,只此一個知,已自盡了。 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無不知敬其兄,止曰“知」而已。 知便能了,更不消說能愛、能敬。 本體原是合一,先師因後儒分為兩事,不得己說個合一。 知非見解之謂,行非屐蹈之謂,只從一念上取證,知之真切篤實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即是知。 知行兩字皆指工夫而言,亦原是合一的,非故為立說,以強人之信也。 」 人心虛明,湛然其體,原是活潑,豈容執得定。 惟隨時練習,變動周流,或順或逆,或縱或橫,隨其所為,還他活潑之體,不為諸境所礙,斯謂之存。 (以上《華陽會語》) 天生蒸民,有物有則,良知是天然之則。 是倫物所感應之跡。 如有父子之物,斯有慈孝之則;有視聽之物,斯有聰明之則。 感應跡上循其天則之自然,而後物得其理,是之謂格物,非即以物為理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物者因感而有,意之所用為物。 意到動處,易流於欲,故須在應跡上用寡慾工夫。 寡之又寡,以至於無,是之謂格物,非即以物為欲也。 物從意上,意正則物正,意邪則物邪。 認物為理,則為太過;訓物為欲,則為不及,皆非格物之原旨。 (《鬥山會語》) 鄧定宇曰:「良知渾然虛明,無知而無不知。 知是知非者,良知自然之用,亦是權法;執以是非為知,失其本矣。 」又曰:「學貴自信自立,不是倚傍世界做得的。 天也不做他,地也不做他,聖人也不做他,求自得而已。 」先生曰:「面承教議,知靜中所得甚深,所見甚大,然未免從見上轉換。 此件事不是說了便休,須時時有用力處,時時有過可改,消除習氣,抵於光明,方是緝熙之學。 此學無小無大,無內無外,言語威儀,所以凝道。 密窺吾兄感應行持,尚涉做作,有疏漏。 若是見性之人,真性流行,隨處平滿,天機常活,無有剩欠,自無安排,方為自信也。 」定宇曰:「先生之意但欲此機常行而不住,常活而不死,思而不落想像,動而不屬安排,即此便是真種子,而習氣所牽,未免落在第二義。 」(《龍南會語》) 人生在世,雖萬變不齊,所以應之,不出喜怒哀樂四者。 人之喜怒哀樂,如天之四時,溫涼寒熱,無有停機。 樂是心之本體,順之則喜,逆之則怒,失之則哀,得之則樂。 和者,樂之所由生也,古人謂哀亦是和,不傷生,不滅性,便是哀情之中節也。 (《白雲山房問答》) 良知之主宰,即所謂神;良知之流行,即所謂氣,其機不出於一念之微。 (《易測》) 良知本順,致之則逆。 目之視,耳之聽,生機自然,是之謂順。 視而思明,聽而思聰,天則森然,是之謂逆。 (《跋圖書》) 吾儒之學與禪學、俗學,只在過與不及之間。 彼視世界為虛妄,等生死,為電泡,自成自住,自壞自空,天自信天,地自信地,萬變輪迴,歸之太虛,漠然不以動心,佛氏之超脫也。 牢籠世界,桎梏生死,以身徇物,悼往悲來,慼慼然若無所容,世俗之芥蔕也。 修慝省愆,有懼心而無慼容,固不以數之成虧自委,亦不以物之得失自傷,內見者大而外化者齊,平壞坦坦,不為境遷,吾道之中行也。 心 未嘗判, 有可疑,畢竟其心尚有不能盡信處。 自信此生決無盜賊之心,雖有褊心之人,亦不以此疑我;若自信功名富貴之心與決無盜賊之心一般,則人之相信,自將不言而喻矣。 (以上《自訟》) 昔有人論學,謂須希天。 一士人從旁謂曰:「諸公未須高論,且須希士。 今以市井之心妄意希天,何異凡夫自稱國王,幾於無恥矣!願且希士而後希天,可馴至也。 」一座聞之惕然。 諸儒所得,不無淺深,初學不可輕議,且從他得力處效法修習,以求其所未至。 如《大學》「格物無內外」《中庸》「慎獨無動靜」諸說,關係大節目,不得不與指破,不得已也。 若大言無忌,恣口指摘,若執權衡以較輕重,不惟長傲,亦且損德。 見在一念,無將迎、無住着,天機常活,便是了當千百年事業,更無剩欠。 千古聖學,只從一念靈明識取。 當下保此一念靈明便是學,以此觸發感通便是教。 隨事不昧此一念靈明,謂之格物;不欺此一念靈明,謂之誠意;一念廓然,無有一毫固必之私,謂之正心。 此是易簡直截根源。 (以上《水西別言》) 第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