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本體,如空中鳥跡,水中月影,若有若無,若沉若浮,擬議即乖,趨向轉背,神機妙應。 當體本空,從何處識他?於此得個悟入,方是無形象中真面目,不着纖毫力中大着力處也。 近溪之學,已得其大,轉機亦圓。 自謂無所滯矣,然尚未離見在;雖雲全體放下,亦從見上承當過來,到毀譽利害真境相逼,尚未免有動。 他卻將動處亦把作真性籠罩過去,認做煩惱即菩提,與吾儒盡精微、時時緝熙,工夫尚隔一塵。 良知一點虛明,便是入聖之機。 時時保任此一點虛明,不為旦畫牿亡,便是致知。 蓋聖學原是無中生有,顏子從?面無處做出來,子貢、子張從外面有處做進去。 無者難尋,有者易見,故子貢、子張一派學術流傳後世,而顏子之學遂亡。 後之學者沿習多學多聞多見之說,乃謂初須多學,到後方能一貫,初須多聞、多見,到後方能不藉聞見,而知此相沿之弊也。 初學與聖人之學,只有生熟不同,前後更無兩路。 假如不忍觳觫,怵惕入井,不屑呼蹴,真機神應,人力不得而與,豈待平時多學,而始能充不忍一念便可以王天下?充怵惕一念便可以保四海?充不屑不受一念便義不可勝用?此可以窺孔、孟宗傳之旨矣。 忿不止於憤怒,凡嫉妒褊淺,不能容物,念中悻悻,一些子放不過,皆忿也。 欲不止於淫邪,凡染溺蔽累,念中轉轉,貪戀不肯舍卻,皆欲也。 懲窒之功有難易,有在事上用功者,有在念上用功者,有在心上用功者。 事上是遏於已然,念上是制於將然,心上是防於未然。 懲心忿,窒心欲,方是本原易簡功夫,在意與事上遏制,雖極力掃除,終無廓清之期。 問:「伊川存中應外、制外養中之學,以為內外交養,何如?」曰:「古人之學,一頭一路,只從一處養。 譬之種樹,只養其根,根得其養,枝棄自然暢茂。 種種培壅、灌溉、條枝、剔葉,刪去繁冗,皆只是養根之法。 若既養其根,又從枝葉養將來,便是二本支離之學。 晦菴以尊德性為存心,以道問學為致知,取證於“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之說,以此為內外交養。 知是心之虛靈,以主宰謂之心,以虛靈謂之知,原非二物。 「舍心更有知,舍存心更有致知之功」,皆伊川之說誤之也。 涵養工夫貴在精專接續,如鷄抱卵,先正嘗有是言。 然必卵中原有一點真陽種子,方抱得成,若是無陽之卵,抱之雖勤,終成毈卵。 學者須識得真種子,方不枉費工夫,明道云:「學者須先識仁。 」吾人心中一點靈明,便是真種子,原是生生不息之機。 種子全在卵上,全體精神祇是保護得,非能以其精神功益之也。 ” 以上(《留都會記》) 耿楚侗曰:「一念之動,無思無為,機不容已,是曰天根。 一念之了,無聲無臭,退藏於密,是曰月窟。 乍見孺子入井,怵惕惻隱之心,動處即是天根,歸原處即是月窟。 纔攙和納交要譽惡聲意思,便人根非天根,鬼窟非月窟矣。 ” 先生曰:“良知覺悟處謂之天根,良知翕聚處謂之月窟。 一姤一復,如環無端。 」 有問近溪守中之訣者,羅子曰:「否否。 吾人自咽喉以下是為鬼窟,天與吾此心神,如此廣大,如此高明,塞兩間,彌六合,奈何拘囚於鬼窟中乎?」問:「調息之術如何?」羅子曰:「否否。 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息安用調?」問:「何修而得心和?」羅子曰:「和妻子,宜兄弟,順父母,心斯和矣。 」先生曰:「守中原是聖學,虞廷所謂道心之微,精者精此,一者一此,是謂允執厥中。 情反於性,謂之“還丹」,學問只是理會性情。 吾人此身,自頂至踵,皆道體之所寓,真我不離軀瞉。 若謂咽喉以下是鬼窟,是強生分別,非至道之言也。 調息之術,亦是古人立教權法,從靜中收攝精神,心息相依,以漸而入,亦補小學一段工夫,息息歸根,謂之丹母。 若只以心和、氣和、形和世儒常談儱統承當,無入悟之機。 ”(以上《答楚侗》)(此可見二溪學問不同處。 近溪入於禪,龍溪則兼乎老,故有調息法。 ) 良知者,性之靈根,所謂本體也。 知而曰致,翕聚緝熙,以完無慾之一,所謂工夫也。 良知在人,不學不慮,爽然由於固有,神感神應,盎然出於天成。 本來真頭面,固不待修證而後全。 若徒任作用為率性,倚情識為通微,不能隨時翕聚以為之主,縧忽變化將至於蕩無所歸,致知之功不如是之疏也。 (《書同心冊》) 良知二字,是徹上徹下語。 良知知是知非,良知無是無非。 知是知非即所謂規矩,忘是非而得其巧,即所謂悟也。 鄉黨自好與賢者所為,分明是兩條路徑。 賢者自信本心,是是非非,一毫不從人轉換。 鄉黨自好即鄉願也,不能自信,未免以毀譽為是非,始有違心之行,徇俗之情。 虞廷觀人,先論九德,後及於事,乃言曰「載采采」,所以符德也。 善觀人者,不在事功名義格套上,惟於心術微處密窺而得之。 (以上《雲門問答》) 良知不學不慮。 終日學,只是復他不學之體;終日慮,只是復他不慮之體。 無工夫中真工夫,非有所加也。 工夫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盡便是聖人。 後世學術,正是添的勾當,所以終日勤勞,更益其病。 果能一念惺惺,冷然自會,窮其用處,了不可得,此便是究竟話。 (《答徐存齋》) 第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