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問:「今人盡有知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知行分明是兩件。 」曰:「此已被私慾間斷,不是知行本體。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 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後又立個心去好。 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後別立個心去惡。 」愛曰:「古人分知行為兩,亦是要人見得分曉。 一行工夫做知,一行工夫做行,則工夫始有下落。 」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知又說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實躬行,只是個揣摩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纔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 今若知得宗旨,即說兩個亦不妨。 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閒說話。 (只見那好色時已是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 只聞那惡臭時已是惡了,不是聞了後又立個心去惡。 此是先生洞見心體處,既不是又立個心去好惡,則決不是起個意去好惡,可知固知意不可以起滅言也。 ) 愛問:「格物,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 」曰:「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只是個誠意,誠意之功只是個格物。 」(以心之所發言意,意之所在言物。 則心有未發之時,卻如何格物耶,請以前好惡之說參之。 )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 常人不能無私意,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禮。 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既雲至善是心之本體,又云知是心之本體。 蓋知只是知善知惡,知善知惡正是心之至善處。 既謂之良知,決然私意障礙不得,常人與聖人同。 ) 問「博約」。 曰:“禮字即是理字。 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隱微不可見者謂之理,只是一物。 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 如發見於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見於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這便是博學於文,便是約禮的工夫。 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愛問:「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 以先生精一之訓推之,此語似有弊。 」曰:「然。 心一也,未雜於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 今曰『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二心也。 天理人欲不併立,安有天命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以上徐愛記)(先生說人、道只是一心,極是。 然細看來,依舊只是程、朱之見,恐尚有剩義在。 孟子曰:「仁,人心也。 」人心便只是「人心也」之人心,道心即是仁字。 以此思之,是一是二?人心本只是人之心,如何說他是偽心欲心?敢以質之先生。 ) 愛因舊說汩沒,始聞先生之教,駭愕不定,無入頭處。 其後聞之既熟,反身實踐,始信先生之學為孔門嫡傳,舍是皆旁蹊小徑,斷港絶河矣。 如說格物是誠意工夫,明善是誠身工夫,窮理是盡性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工夫,博文是約禮工夫,惟精是惟一工夫,此類始皆落落難合,久之不覺手舞足蹈。 (愚按:曰仁為先生入室弟子,所記《語錄》,其言去人欲存天理者不一而足。 又曰:「至善是心之本體,然未嘗離事物。 」又曰:「即盡乎天理之極處。 」則先生心宗教法,居然只是宋儒矩矱,但先生提得頭腦清楚耳。 ) 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又拈出天理。 )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只滋養得這個大根。 四旁縱要種些嘉穀,上被此樹遮覆,下被此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是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滋養得此根。 」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纔遇事便不同,如何?」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人須在事上磨煉,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先生又說個克己,即存理去欲之別名。 )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