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終始」之物,猶事也。 人之誠實者作事,自然有始有終;不誠實者,則雖有所為,始勤終怠,所以成不得事,故曰「不誠無物」。 石渠意見 饑渴章 人能不以饑渴貧賤動其心,則大本立而過人遠矣。 其他小事末節,雖不及人,不為憂矣。 石渠意見 進德修業爻 忠信,謂存諸心者無不誠也;修辭立其誠,謂出諸口者亦無不誠也。 忠信非德也,所以進德者忠信也;修辭立誠非業也,所以居業者修辭立其誠也。 知至至之,知德之所至而進以至之,故可與幾也;知終終之,知業之所終而修以終之,故可與存義也。 以知行言之,知至知終,似知也;至之終之,似行也。 《傳》謂「知至,至之致知也;知終,終之力行也」,不能無疑。 石渠意見 斂時五福用敷錫 五福在人,若無禮樂法度,則強凌弱,眾暴寡,富吞貧,放僻邪侈,自陷於罪,豈能安享五福?惟人君建極,有禮樂刑政,是以天下之人,不犯於有司,得以安享五福,則是人君收斂敷布以與之也。 石渠意見 無隱章 夫子之適陳、蔡、楚、衛諸國,無行而不與二三子同行,動靜雲為,眾所共見、共聞,曷嘗有所隱乎! 石渠意見 深則厲 厲者,嚴厲也。 水深可畏,當止而不涉也。 石渠意見 志至氣次 志之所至之處,氣即隨之而至,如帥所至之處,卒徒亦隨之而至也。 石渠意見 王者師節 貢、助、徹是三代養民之法,庠、序、學校是三代教民之法。 後來有王者起,必來取三代教養之法以為法。 是三代教養之法,為後來王者之師也。 石渠意見 言性章 天下人之言性,只說已然之跡便是性,不知已然之跡,有善有惡。 順理而善者,為性之本,不順理而惡者,非性之本,故曰「古者以利為本」。 石渠意見 孟子末章 「無有乎爾」者,是反說之詞,猶言「豈無有也」。 孟子之意,以為孔門弟子克肖者七十二人,豈無有見而知之者?既有見而知之者,則今日豈無有聞而知之者?觀於此言,則孟子隱然以聞知自任也。 康僖王平川先生承裕 王承裕字天宇,號平川,塚宰之季子也。 弘治癸丑進士,授兵科給事中,遷吏掌科。 逆瑾恨其遠己;又疏「進君子,退小人」,益恨之。 罰粟輸邊,以外艱去。 瑾誅,起原官,歷太仆少卿、正卿,南太常卿。 宸濠反,發留都之為內應者。 嘉靖初,遷戶部右侍郎,晉南戶部尚書,致仕。 林居十年,戊戌五月卒,年七十四。 諡康僖。 十四、五時,從莆田蕭某學,蕭令侍立,三日,一無所授。 先生歸告端毅曰:「蕭先生待某如此,豈以某為不足教耶?」端毅曰:「是即教也,真汝師矣。 」登第後,侍端毅歸,講學於弘道書院,弟子至不能容。 冠婚喪祭必率禮而行,三原士風民俗為之一變。 馮少墟以為,先生之學,皆本之家庭者也。 光祿馬谿田先生理 馬理字伯循,號谿田,陝之三原人。 為孝廉時,游太學,與呂涇野、崔後渠交相劘,名震都下。 高麗使人亦知慕之,錄其文以歸。 父母連喪,不與會試者兩科。 安南貢使問禮部主事黃清曰:「關中馬理先生何尚未登仕籍?」其名重外夷如此。 登正德甲戌進士第。 時以《大學衍義》為問,先生對曰:「《大學》之書,乃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也。 《傳》有『克明峻德,湯之盤銘,堯、舜帥天下以仁』之語,真氏所衍唐、漢、宋之事,非《大學》本旨也。 真氏所衍,止於齊家,不知治國平天下皆本於慎獨工夫。 宋儒所造,大率未精。 」以此失問者之意,故欲填首甲而降之。 授稽勳主事,改文選,與郎中不合,引疾告歸者三年。 戊寅,值武廟將南巡,與黃伯固等伏闕極諫,杖於廷。 未幾送嫡母還鄉,乃設教於武安王祠。 藩臬為建嵯峨精舍以居生徒。 嫡母喪畢,起員外郎,議大禮,復杖於廷。 尋轉考功郎中。 丙戌,例當考察外官,內閣塚宰各挾私忿,欲去廣東、河南、陝西三省提學。 先生昌言曰:「魏校、蕭鳴鳳、唐龍,今有數人物,若欲去此三人,請先去理。 」由是獲免。 丁亥陞南通政。 過河池驛,見其丞貌類黃伯固,問之,乃其弟叔開也。 時伯固已死,先生泫然泣下,作詩贈之云:「六年復見先生面,為過河池見叔開。 」戊子,引疾歸。 辛卯,起光祿卿。 蒞事未幾,又歸林下者十年。 癸卯,復起南光祿,至即引年致仕,隱於商山書院。 又十年而卒,嘉靖乙卯十二月也,年八十二。 先生師事王康僖,又得涇野、後渠以為之友,墨守主敬窮理之傳。 嘗謂「見行可之仕,唯孔子可以當之,學聖人者當自量力。 」故每出不一二年即歸,歸必十數年而後起,綽綽然於進退之間。 後渠稱其「愛道甚於愛官」,真不虛也。 恭簡韓苑洛先生邦奇 韓邦奇字汝節,號苑洛,陝之朝邑人。 正德戊辰進士。 授吏部考功主事,轉員外郎。 辛未,考察都御史袖私帙視之,先生奪去。 曰:「考覈公事,有公籍在。 」都御史為之遜謝。 調文選。 京師地震,上疏論時政缺失,謫平陽通判。 甲戌遷浙江按察僉事。 宸濠將謀反,遣內監飯僧於天竺寺,聚者數千人。 先生防其不測,立散遣之。 又以儀賓進貢,假道衢州,先生不可。 曰:「貢使自當沿江而下,奚俟假道?」於是襲浙之計窮。 尋為鎮守中官誣奏,逮系奪官。 世宗即位,起山東參議,乞休。 第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