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花爭出,雲空月半生。 (齊己《風騷旨格》) 鳥正啼隋柳,人須入楚山。 (齊己《風騷旨格》)古 高松飄雨雪,一室掩香燈。 (齊己《風騷旨格》)齋 遂有冥心者,還尋此境來。 (齊己《風騷旨格》)主 又因風雨夜,重到古松門。 (齊己《風騷旨格》) 道晦金鷄伏,時來木馬鳴。 (齊己《風騷旨格》)古 誰來看山寺,自去掃松門。 (齊己《風騷旨格》)齋 此生還自喜,餘事不相侵。 (齊己《風騷旨格》)主 白鬢無心鑷,青山得意多。 (齊己《風騷旨格》) 一春能幾日,無雨亦多風。 (齊己《風騷旨格》)古 苦雨秋濤漲,狂風野燒翻。 (齊己《風騷旨格》)齋 須知三尺劍,只為不平磨。 (齊己《風騷旨格》)主 要路爭先進,閒門肯暫過。 (齊己《風騷旨格》) 已難消永夜,況復聽秋霖。 (齊己《風騷旨格》)古 大雪路亦宿,深山水也吞。 (贈僧,齊己《風騷旨格》)齋 捲簾黃葉落,鎖印子規啼。 (齊己《風騷旨格》)主 亡國空流水,孤祠掩落花。 (齊己《風騷旨格》) 山魅隔窗舞,鵩鳥入簾飛。 (齊己《風騷旨格》)古 萬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風。 (齊己《風騷旨格》)齋 磴危攀薜荔,石滑疏莓苔。 (齊己《風騷旨格》)主 日落無行客,天寒有去鴻。 (齊己《風騷旨格》) 正思浮世事,又到古城邊。 (齊己《風騷旨格》)古 尋常風雨夜,應有鬼神看。 (齊己《風騷旨格》)齋 寄宿山中寺,相辭海上僧。 (齊己《風騷旨格》)主 風吹榆莢葉,雨打木瓜花。 (炙轂子《詩格》) 是星皆拱北,無水不朝東。 (梅堯臣《續金針詩格》)古 西風起邊雁,一一向瀟湘。 (梅堯臣《續金針詩格》)齋 那堪懷遠路,猶自上高樓。 (梅堯臣《續金針詩格》)主 白雲風散盡,紅葉水流來。 (徐寅《雅道機要》) 妾如無異意,君棄也甘心。 (徐寅《雅道機要》)古 野過雲根闊,山高樹影長。 (徐寅《雅道機要》)齋 古蹟應重別,生緣不暫停。 (徐寅《雅道機要》)主 一個字未穩,數宵心不閒。 (徐寅《雅道機要》) 別地葉頻落,去程山已寒。 (徐寅《雅道機要》)古 但取詩名得,何論下第頻。 (徐寅《雅道機要》)齋 早起赴前程,鄰鷄尚未鳴。 (文彧《詩格》)主 白地一回雨,兒孫拾得金。 (文彧《詩格》) 軒車在何處,雨雪滿前山。 (文彧《詩格》)古 燈微山館雨,角咽海城秋。 (文彧《詩格》)齋 去帆看已遠,臨水立多時。 (《桂林詩評》)主 家貧為客早,路遠得書稀。 (《桂林詩評》) 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邊。 (《桂林詩評》)古 我憶雲門寺,門前千萬峰。 (《桂林詩評》)齋 一瓶居無外,萬木老禪中。 (《桂林詩評》)主 秋江洗一鉢,寒日曬三衣。 (《桂林詩評》) 空山行客少,獨樹晚蟬多。 (《桂林詩評》)古 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 (待月,王正字《詩中旨格》)齋 窗寒風漸緊,燈落夜將深。 (秋日言懷,王正字詩中旨格)主 雲夢幾行去,瀟湘一夜空。 (送雁,王正字《詩中旨格》) 無風來竹院,有月在莎庭。 (蟋蟀,王正字《詩中旨格》)古 故園從小別,夜雨近秋聞。 (王正字《詩中旨格》)齋 書劍別南州,炎荒萬里游。 (王正字《詩中旨格》)主 山盤樵徑上,人到雪房遲。 (王正字《詩中旨格》) 路經秋雨後,人入亂峰來。 (王正字《詩中旨格》)古 獨樹知秋早,孤舟覺夜寒。 (王正字《詩中旨格》)齋 馬饑餐落葉,鶴宿曬殘陽。 (王正字《詩中旨格》)主 路遠春行盡,家貧愁到時。 (《吟窗雜錄》) 臨水通宵坐,知君此興同。 (《吟窗雜錄》)古 江聲兼小雨,暝色入啼猿。 (《樹萱錄》)齋 藕隱玲瓏玉,花藏縹緲容。 (《樹萱錄》)主 紅樹醉秋色,碧溪彈夜弦。 (《樹萱錄》) 網斷蛛猶織,梁空燕不歸。 (《樹萱錄》)古 倒身無著處,呵手不成溫。 (《苦寒》見《事文類聚》)齋 幾多詩弟子,無限酒知聞。 (《悼方干》見《海錄碎事》)主 床上小薰籠,韶州新退紅。 (《樂府》見陸務觀集注) 看時人步澀,展處蝶爭來。 (《題于兢畫牡丹》, 兢字德源,長安人,梁宰相也。 見《見聞志》)齋 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冰。 輪囷如象鼻,瀟灑絶青蠅。 (《碧筩杯》,見楊慎《藝林伐山》)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國史補》曰: 進士科得之艱難,其有老死於文場者,亦無所恨, 故詩云。 《畫墁錄》以為趙嘏作)主 曾題名處添前字,送出城人乞舊衣。 (神龍已來,杏園宴後, 皆于慈恩塔下題名,及第後知聞。 或遇未及第時題名處, 則為添前字,故詩云。 見《摭言》)齋 華陽觀裡鐘聲集,建福門前鼓動期。 (新進士放榜後翌日, 排光范門候過宰相。 雖雲排建福門,實集於西方館, 故詩云雲。 見《南部新書》)古 隴右諸侯供語鳥,日南太守送名花。 (李德裕營平泉, 遠方之人,多以異物奉之,時有題詩云雲。 見《劇談錄》)主 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迴首望崖州。 (德裕為相, 頗為寒進開路。 及謫官南去,人詠此。 見《摭言》)古 讓劫已令多士伏,沽名還得世人聞。 (陳詠有詩名,善弈棋。 昭宗幸陝之歲,策名歸蜀,韋莊以詩賀之。 鄉中有嫉善者, 屬和韋詩云雲,比之滌器當壚也。 見《紀事》) 第2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唐詩 六》
第225頁